征集族谱正当时——沂水档案局启动族谱征集工作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一部族谱是一个家族的记录,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多为官方的族谱,大部分老百姓很少有流传下来供后人寻祖的族谱。“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和情怀。近年来以个人名义修订族谱的热潮逐渐在民间兴起,主动到档案部门捐赠族谱的也越来越多。目前,沂水档案局已有十余部家族谱入馆珍藏。
为更好地留存历史、发掘历史,沂水档案局将于2017年3月份启动族谱档案征集工作,欢迎社会各界将新整理的族谱或老族谱(原件、复印件、影印件、铅印本、抄本、拓本、拓片、残本、电子版,原件属孤本或不愿意捐赠原件的可由档案局进行数字化扫描,原件返还提供人保管),以及反映家庭传承历史的音像视频资料、文化研究史料(人物事迹、重大事件、家训、家书、家珍等)捐藏入馆,捐赠的族谱资料将存放于档案馆并颁发收藏证书,档案局将尊重捐赠者意愿决定是否向社会开放。
捐赠族谱资料可邮寄、网传或直接送达,也可来函告知地址,由档案局派人接收(网上传接:“沂水在线”网站沂水记忆专栏,沂水档案微信公众号:沂蒙兰台,QQ号:251812758,邮箱:ysxdaj@126.com。线下接收:沂水县档案局:沂水县城正阳路14号,档案馆三楼征集编研室;联系电话:0539-2251315,刘国梁15863996532、黄立成13954469389、牛四美13305492900;邮编:276400
费县石氏五次续修族谱公告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2012年7月2日 - 费县石氏五次续修族谱,自2013年开始,在族人七十五代石廷琢和七十六代俊岐、俊成、俊瑞、俊海、七十七代凤鸣等人努力下,现已圆满完成,即予颁发。
沂水莒县赵氏族谱综述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城镇化时代,村庄正逐渐消失,加之族氏日繁,流动人口剧增,打工者散于天南地北,甚至海外,这是中国几百年以来大发展变革的时代,唯有记住我们赵氏祖村:莒县城阳赵家楼(村名消失,现为城区马家河)、学庄、山溝坡、葛湖、瑶玉子、陈家楼、罈子岡(今有桑园镇赵家潭子岗),沂水县赵家屯(大小两村)、薛家庄、吕官庄等及其分支,无论散居何处,今后百年仍然可考。祖村明确,族谱在,分支后支即可延修。
沂水县赵家屯氏族家谱,小时即有耳闻。多年以来,我想考证赵氏族谱,由近及远探求家族世系来源,但是没有做成。父亲故去多年,老人日稀,族人渐疏,离家久长,逐渐淡忘。据我父亲及同辈人说,族谱是过去几村族人出资请莒县举人修成,存于大赵家屯村。我父亲当大夫,知道较多关于家谱信息。大约在我上中学时,年除夕,父亲将族氏家谱从大赵家屯村抱回来,并且先洗了手,土煤油灯换成罩子灯,一众老少头挤到一起,小心翼翼地翻看。无奈父亲只上过三个月的私塾,当兵学了点文化,阅读文言文家谱实为难矣!我仅有学过几篇古文的底子,想猛然读懂百年流传下来的家谱根本不可能。像看外文一样,恭谨地翻阅几页即由父亲抱着当晚送回了。过了几年,也是年五更,又见过一次,仍然读不懂,根据传说能猜测出一点内容。再后来,父病几年,去世。从此,我很少回家,更不知族谱去向。
尽管工作繁忙,时有闲暇,偶有读谱的冲动,但是不知流落谁家,藏谱之人很谨慎,一般不暴露。族史仅凭记忆流传,再有百年谬则大矣。
【家谱交流】山东临沂市河东大范庄《于氏族谱》欣赏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临沂市河东大范庄《于氏族谱》历经六修,本次所摘选的内容来自2014年六修之族谱,该套族谱语言朴实,无夸无攀,纪事详准,支系脉络清晰,值得大家借鉴。现将其中序言、字辈和六支前世系和大家分享:
一、序言部分
1、前叙
于氏家族祖居青州府临淄县水田里于家大庄,老林葬于五路口。明末清初年间,由洪军赶散,迁徙中居南旺庄,后迁至现居住村大范庄。为纪念先祖、尊老育幼、明示后人、传宗接代,特续立家谱。
本家谱于民国十九年间由十一世孙坤、飞、柱根据八世孙卓所留谱根二次续记;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本谱样本失落,期间长达二十余年未续记;公元一九八七年元月七日起,由十世孙成德、成珏,十一是孙连、帮、琢、十二世孙一臣、礼臣、增臣、俊臣,十三世孙芝芹、芝法,十四世孙效顺等根据前人所留谱根三次续立;农历二零零四年正月初五日起,又由十一世孙州台、十二世孙俊臣、贵臣、彦臣、景臣,十三世孙芝法、芝彩、芝民、芝义、芝君,十四世孙效顺、效强、十五世孙永昌、永远四次续立;农历二零零四年腊月二十五日开始,又由十三世孙芝民、芝君、芝泉,十四世孙效顺、效光,十五世孙永昌、永远、永征等具体操办书写,五次续立。
2、续修族谱序
夫子孙绳绳者,悉赖祖宗之仁德也,先人祖居青州府临淄县于家大庄,后迁居南旺庄,继而复定居大范庄,迄今殆有四百余载矣。
吾邦尚祖之习由来已久,就中续修族谱可见一斑,奈斯举自清亡至今已式微久矣,每每念此常令人太息不已,近代时见续谱之义行,于氏之秀者察凡效古,承前添后,是以亦有续修族谱之盛事也。
十一世孙台,十二世孙俊臣、军臣、景臣、领臣,十三世孙芝法、芝君 、芝运、芝金、芝伟,十五世孙永昌诸君一倡,遂有百应,众人多献智献策、出资出力,未几便有果矣。兹举虽费心劳神,然功利之益自是无需赘言,惟冀后人凭之时代接源,续流以志,于氏泒瓞绵延之洪福。
公元二零一四年甲午夏至夜
山东省临沂市丁氏家谱近日正式出版发行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丁氏家谱【即:琅琊丁氏家乘五十一支谱】于2012年11月正式出版,谱书为426页本,印刷400部,已免费分发、寄送给有关宗亲。同时还制作了部分光盘,留给后世作续修家谱的基础资料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东张庄村吴氏族谱三卷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三次吴氏宗谱增修序
树有本则枝叶茂,水有源则流派长,族之世系分明,则子孙繁衍旺盛也。
据吴氏宗谱一、二卷序记载,吴氏开先以国为姓,其散处四方者云,皆出于泰伯。春秋时季札让国,受封延陵,乃延陵世家之传也——故号延陵吴氏。
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此地洪水泛滥,淹没田园,赤地千里,瘟疫流传,加之元明之争战,渺无人烟,当朝之举强行移民至此垦田。
相传自明世英公、世豪公、世杰公,昆季三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喜鹊窝迁居于山东省平邑县(原费县)平邑东张庄。
世豪公復徙迁居江南,遼迴数百年未通音讯遗憾事也。谱中所载唯英、杰公之子孙,以至今日约历六百载,传十九世。
吴氏族谱初修于廷聘,良肱公迄今约200年矣。民国九年十一代孙:化东、化景,化普、化鲁、化臣、化平,十二代孙:献玉,十三代孙:殿梓、殿仕、殿吉、殿龄、殿鲁、殿翰,十四代孙:治典、治钧、治铎等,诸皆受族之委托历经世道之沧桑,增修吴氏宗谱二卷,迄今九十余年矣。
因子孙日趋发展,命名多相復,然散居四方者,亲疏远近,各不相识,惟恐吴氏后人之涣散,查宗旨别支派,毅然有修之志,继吴氏宗谱之基础,十三代孙:殿豪,十四代孙:治沂、治安、治松,治让,十五代孙:国全,嘉义,岐田、岐祯、岐福、嘉德、嘉先、岐军、加国、岐顺,十六代孙:开金、开友、开朴、开银、开顺、开军、开振,十七代孙:昌厚、昌永等诸皆受族之委托于公元2011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召开增修族谱大会。会前召开预备会,组成常务理事会,下设外务组、内务组、文秘组,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在文秘组精心指导下,各支派工作人员,入户询问登记,资料经文秘组审查无误后,整理、编辑、造册。
三组在常务理事会的统一部署下,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历经两个多月蒇吴氏宗谱三卷。
为弥补资金不足,本族热心人士,捐资相助(名单附后)。可见,吴氏子孙虽豪富不敢无礼于长者,不忘祖德培植之深也。无负先人遗训,是吾之所深望也。
竣矣,族委会,委余拟文。余虽学历浅薄,但感祖德之浩大,敢不文乎?余仅以宗谱之原序,和有关资料为参考,略作简文以叙之。
和谐盛世沐春风,大家和睦万事兴。
追根溯源,传流后世,世世相传,故作增修宗谱之序,铭载千古。
参加修谱的还有十五世孙:岐玺、岐义、岐政,十六代孙:开赟等。
费县季氏族谱入藏临沂市兰山区档案馆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摘要】:正近日,临沂市兰山区科技局退休干部季朝忠向兰山区档案馆惠赠《费县季氏族谱》上下两卷。这是本年度社会向该馆捐赠的二部家族谱。费县季氏可追溯至春秋鲁桓公少子季友。后一度为鲁国辅政家族,氏显古史,迹远谥长。鲁亡后世代不再可考。该族谱编修组遍访费县境内季氏全宗,历时三年将谱续成。该谱详尽整理了季氏在费县境内八十代至八十八代世系脉络.
刘氏八次续修族谱
费县、平邑、沂南、蒙阴、沂水、兰山、罗庄、河东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仅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北庄刘氏家族已八次续修家谱(包括正在进行中的本次)。
一次,地震毁坏谱。康熙50年,八世掞祖(字舒章)在修谱序言中说“原谱存大宗支处,经地震房屋倾圮,谱落其中,阅数月寻得之前数幅,已残缺无存……”
以上文字说明,我刘氏从江南海州迁沂后,曾续修过家谱,只因地震被毁坏,这部被地震毁坏的家谱,是何祖何时编修,已无从查考,成为我氏永远无法破解之谜。但也完全证明,我氏早期确实续修过族谱,也是一次续谱。
二次,四失名祖谱。康熙55年掞祖在修谱志语中称“近复于族中搜得旧存草谱一册,上溯至失名祖所自出……谨据此册推八世璟祖为始……”
志语明确指出,族中搜得的草谱,是二世四失名祖续修。
三次,康熙谱。康熙55年,由掞祖、恒吉祖续修的康熙谱。康熙谱虽然没有留下完整的世系表,但留下了三篇序言和志语。1835年的道光谱,就是依据康熙谱上的世系表往下续修的。可以断言,没有掞祖的康熙谱就修不成道光谱。
四次,乾隆谱。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8年)由继贤、斌、绎、鹏程、斯臬、以浚、标等祖续修的乾隆谱。2010年仲礼祖后裔续修家谱时,在蒙阴县界牌镇东界牌村刘乃义宗亲家中被发现。到目前为止,该册草谱是一次发现,也是留存在世的一个孤本,十分珍贵。
五次,道光谱。清道光15年(公元1835年)由治平、致恭、遵和祖续修的道光谱。目前,在乃仁和马山后乃堂宗亲处,都有完整的道光谱存世。
六次,光绪谱。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4年)由道林、曰梤等续修的光绪谱。现在考证,各地各支中未遭破坏而幸存在世的原版光绪谱,尚有十余部。
七次,民国谱。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续修的民国谱。我们的先人成立家谱续修委员会,紧锣密鼓地进行家谱续修,资金完全到位,谱版也已制成,正待印刷时,谱版被日本鬼子炸毁,修谱班子被迫解散,谱未修成。
1941年谱虽未修成,但有两件珍贵文物:
一是2008年玕祖后裔续修家谱时,意外发现了1941年谱上七世斯澜祖支完整的世系表。目前,该件正珍藏在蒙阴县交通局退休干部、斯澜祖后裔、十七世长庆宗亲家中。
二是1941年续修族谱时,先人们制订了缜密、可行的《刘氏续修族谱规约》共29条。《规约》对续修族谱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个《规约》是2011年瓆祖后裔续修家谱时,意外发现的。目前,这件文物已被武汉市瓆祖后裔、十六世建新宗亲收藏。
从上述两件文物内容看,我们的先祖,在家族文化建设中,态度严谨务实,工作踏实,为我氏谱系建设付出了艰辛。如果1941年修谱成功,本次修谱就容易许多,遗憾的是,历史没有这么安排。
八次,本次各支脉正在续修中的《刘氏家谱》。
数百年来,我氏虽然八次续修家谱,而实际刻印颁发的只有三次,即:
1835年治平、致恭、遵和祖续修的“道光谱”。
1894年道林、曰梤祖等续修的“光绪谱”。
目前正在续修中的《刘氏家谱》。
被地震毁坏谱、四失名谱、康熙谱、乾隆谱和民国谱,均为手书草谱,这五次修谱,虽因种种原因未能流传后世,但它们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
四失名祖编修的草谱,虽未留下只言片语,但八世掞祖、恒吉祖续修康熙谱时,是完全依据这册草谱的世系往下续修的。他们原以四失名为始祖,从族中搜得四失名的一册草谱后“……谨据此册推八世璟祖为始祖……分支编次……”。从此看出,如果没有四失名祖的那一册草谱,我们的始祖就是四失名祖,而不是璟祖。如果那样,我们的二世祖怀、祯、三失名、仲祖各支都被漏续在外,我们的宗亲就没有今天这么多,我们家族的历史必将重写。
分享:
山东省沂南县《依汶杨氏族谱》创修编委会2015公告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山东省沂南县《依汶杨氏族谱》续修工作,已于2015年1月开始。为使依汶杨氏后裔全部编入《依汶杨氏族谱》,请寓居全国各地的依汶杨氏族众,速与依汶本支本房亲人或《依汶杨氏族谱》续修编委会联系。
特此公告。
山东省沂南县《依汶杨氏族谱》续修编委会 13355062063
2015年1月20日
附:1、 驻沂南县城办公地址:诸葛亮城内 亮城丽都联系电话:13355062063
2、电子微信:13355062063
3、《致依汶杨氏族众的一封信》
临沭吴界前《吴氏宗族谱序》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吾吴氏原籍海东继迁城阳,元明之际有自莒之官地而占籍于苍山之阴界墙者,即今界前邨也,至今十余世矣,瓜绵瓞衍六百余岁。异乡虽远支派却近,世德相传以孝悌为本物,以诗书农桑为本业,并以春节食素为箴规,幼时常闻先辈言祖系之谱始传于官地,后传于吴家后,终不得其所,呜呼,此乃先祖之不幸也。去一代之籍其详不可得,于此谁能默识?后人不忘所生纵知继别为宗要未免数典忘祖矣。适壬申年冬宗人议汇谱,余言:此乃尊祖敬宗之道甚善。然年代即远欲修难矣,岂仅以原原本本信今而传后人?然若今不修则数世后续修难甚矣。故工作之余闲暇之际,搜宗人之文契登父老之传闻,信者书之,疑者阙之,远者略之,近者详之。玉富实学疏才浅不谙体例,然不忘建谱以慰先祖之灵,负宗人之议,故尽力而为焉。阅二冬夏终以稿定,乃交一百零一世孙道安书之,自此吴氏有谱矣,宗人之愿实矣。
传宗累世宜有辈字相串联,自先世所遗辈字至今业尽,而迁出之族众又各具字号,故曾祖孙同讳者有之,观于此者世人不可以有姓名而无辈号,防乱宗也,故自祖居官地录辈字于此自一百零一世起始立二十八字,用于传后继世耳:祥学书科继复利 群发兴东荣冠士 恩泽广远化明月 智高才博建新奇
癸酉年冬 九十九世孙 玉富 默识
山东临沂苍山任氏族谱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一、溯源
任姓来源有六:
1、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
2、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相传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今山东省济宁市),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十国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
3、由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4、出自风姓。《通志·氏族略》记载,认为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为风姓之国,故址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5、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6、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播迁
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考证,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是《通志·氏族略》记载:任姓子孙是太昊之后;二是《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之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便以国为氏。也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有伏羲氏的后裔,也有黄帝的后裔。
各支任姓中,影响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
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
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
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为多,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三、郡望
任姓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如下:
1、乐安郡:东汉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清县高苑镇西北)。三国魏改为郡,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南朝移治千乘(今山东广饶),隋初废。
2、东安郡: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
堂号有“水薤”、“玉知”、“叙伦”、“吏部”等。
山东省平邑县东固《杨氏族谱》三次续修编委会公告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山东省平邑县地方镇东固《杨氏族谱》三次续修,将于2012年12月31日截稿。寓居全国各地的东固杨氏族众,尚未提供初稿或有关资料者,请速与本编委会联系,逾期不候。
特此公告。
山东省平邑县东固《杨氏族谱》三次续修编委会
2012年10月1日
临沂郯城县关于征集家谱族谱的公告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载体。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识,是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是研究正史、修纂地方志的宝贵材料。
为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家谱资源,增补我县历史缺失内容,丰富郯城县历史文化内涵,郯城县图书馆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公开征集家谱、族谱工作,设立谱牒文化室,并开展相应的谱牒文化研讨和交流。
一、征集范围
全县范围内所有现存纸质的、PDF格式电子版的家谱、姓氏谱、宗族族谱。家谱无论是古谱还是新编修的,无论是否完整,都在征集范围之列。
二、征集方法
(一)捐赠家谱原件。临沂郯城县图书馆出具收藏证书,原件收藏于郯城县图书馆,并作扫描数字化保存。对于原件属孤本或不愿意捐赠原件的,郯城县图书馆采用扫描数字化保存,原件仍返还给提供人保管。
(二)提供家谱线索。家谱保存者或有家谱线索者可到郯城县图书馆报名,我们将对报名的家谱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寻源征集。
三、参与方式
对临沂郯城县历史文化、家谱(谱牒) 文化有识、有志、有兴趣人士,皆可参与。一是推荐有价值的家谱线索,以及保存完整的家谱。二是整理自己发现的有价值的家谱。
四、征集时间
2019年5月1日至7月1日。
临沂《武氏族谱》修续临时筹委会
费县、平邑、沂南、蒙阴、沂水、兰山、罗庄、河东行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修续武氏始祖(讳)进族谱倡议书
亲爱的武氏家人们:
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百尺不离其根。常言道: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国无史则兴衰不明,家无谱则世系不清。而今多少族人已不知其祖宗名讳,不知从何时何地而来,更不知归属哪支几代。族人相识相见不知相近,称兄道弟不知其宗。
始祖(讳)进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从山西省太原府洪洞县迁居沂水县峨庄,生四子,长文通,次文达,三文显,四文明。至五代,家族发展壮大,多人在朝中做官,地位显赫。老二支魁祖,进士,官升郑州太守;四支祖武衢、五支祖衞皆中进士,升监察御史和太常寺少卿。先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其事迹载于明史,录入县志。始祖来沂600余载,迄今已繁衍26代,人口数以万计,遍布全国各地。为使族人不忘根基,我先祖曾在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年间五次修谱,至今己有150多年未续矣!渐渐代辈周替不清,长幼伦次不明,盖由家谱末续断代所致也。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先辈无过。他们生活在战乱动荡年代,颠沛流离,生存艰难,交通不便,财力不丰,曾有多少族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未果。而今恰逢盛世,国泰民安,生活富裕,况族中人才济济,重新修续族谱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我辈如不奋起,勇于担当,则上愧于列祖列宗,下愧于子孙后代,罪莫大焉!
所幸,早有开明族人冒着风险把老谱、碑碣等珍贵资料收藏起来;也有热心族人任劳任怨,到处寻祖问宗,搜集资料,为日后修续族谱打好基础;更有有识族人已修好自家支谱,以伺与族谱续接。2016年秋,临沂几位热心族人发起续谱动议,应者云集,后经数次酝酿,成立了“临沂武氏族谱修续临时筹备委员会”,下设宣调、编修、顾问、财务组,现已开始运作。族人闻之,无不拍手叫好,族中长者激动地热泪盈眶,并大声疾呼——多少年了,总算盼来了这一天!
修续族谱是为了追根血脉流布,弘扬文化,传承良好家风,激励子孙后代和睦相处,光宗耀祖,精忠报国。因此,续谱过程中要坚持遵纪守法,不与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相抵触。要坚持实事求是,本着对历史、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对现存谱料反复考察,科学论证,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对暂时不能定论的可留待后人推断。要坚持男女平等,人人上谱。要破除续谱只写男不写女的传统观念,女儿也是传后人,理应上谱;已婚的要写清嫁入何地,丈夫姓名,后辈随母姓武的,征得本人同意一律上谱。所有始祖后人迁居外地或定居国外者,均由本家族人员负责联系统计上谱。
修续大业非少数人所能成,故要推举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族人挑头成立筹委会(组),做好族人的统计、审核、考证、上报,为续谱做好衔接工作。目前平邑、沂南、莒县、枣庄等地已基本完成续谱。沂水是武氏人口大县,始祖繁衍生息的发祥地,也是这次修谱续谱的难点,沂水搞好了,全族续谱大业指日可待。
修谱需要族人广泛认同。要把这次续谱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宣传到位,达到家喻户晓,族人皆知。把续谱的过程变成全体族人自愿参与的过程,以此增强族人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齐心协力,尽早完成修谱大业。
希望族人奔走相告,人人参与。这次续谱时间跨度长,上谱人口多,考证难度大,需要一定的费用,希望全体族人踊跃捐献,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对捐款数额较大者将存名族谱功德簿或记传,对自愿提供修续谱珍贵资料者,由修谱组委会聘为顾问并存名谱序或后记。
各位族人,续谱大业时不我待,赶快行动吧!上有列祖列宗英灵庇护,下有有识有志之族人的榜样带动,更有全体族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集全族人之智,举全族人之力,一定能圆满地完成修续族谱之大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祈愿我们武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繁荣昌盛,千秋万代!
临沂《武氏族谱》修续临时筹委会
淄博飞越族谱印刷厂正规、专业的印刷家谱、印刷族谱、印刷宣纸家谱、家谱族谱制作厂家
业务覆盖:滨州、莱芜、东营、泰安、临沂及济南印刷家谱、淄博印刷族谱等地区的族谱家谱制作印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