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黄氏西关族族谱续修完成
即墨黄氏西关族族谱于2017年底续修完成。腊月廿六日,即墨黄氏西关族族谱续修委员会在顺兴德大酒店举行了续谱的发送仪式。即墨黄氏西关族主要分布村庄大同、坊子街、阁里、郭集、庄头、北龙湾、下疃、郭庄、蒲洼、北曲的代表黄覆礼、黄官峰(大同)、黄官岫、黄迪亮、黄迪琪、黄叙宏、黄官峰(下疃)、黄官欣、黄迪容、黄叙功、黄叙峰参加了。城里族的代表黄济显,埠南族的代表黄珂珂、黄仁云、黄克扬等本家应邀参加了仪式。
据即墨黄家西流支的《黄氏家训拾遗集》在《北茔迁葬序》中记载:『吾门黄氏自青州来,始祖讳"得”,生子五,长子景昇,其次景让、景义、景正、景端,虽分东关、西关、城里、巉山等处,却为兄弟亲派。始祖、二世祖、三世族俱葬于南贡老茔,迤后众派繁多,各立茔兆』。即墨此族黄氏从青州而来,从即墨邢家岭的邢氏族谱也可得到佐证。
黄景昇是《即墨黄氏族谱(城里族)》中的一世祖;黄景让是《即墨黄氏族谱(西关族)》中的一世祖。城里族十七世以下的辈序依次是:肇、象、显、祖、聿、俊……;西关族十七世以下的辈序依次是:执、履、官、迪、叙、建……,西关族过去主要分布在即墨古城西关一带,现在大同、阁里、郭集、庄头、郭庄、下疃都有分布。我们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黄履礼、黄履仆、黄官岫、黄官峰、黄迪龙、黄迪川、黄迪勇、黄迪声、黄迪刚、黄迪瑞等,皆属此支。
即墨黄氏西关族之前曾三次修谱。三次修谱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此类续修的祖谱共分三卷,分别是"珍藏卷"、"一卷"、"二卷"。
关于西关族的名称,来源于七世祖黄嘉善修的《黄氏宗派图》(族谱)。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前明太保祖嘉善曾修《黄氏宗派图》(又名《黄氏族谱》),独与一世族为"景让"的一族连谱,称此族为"西关族"。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六月,即墨城人黄肇岳为今田横镇巉山村的《黄氏祖谱》作《序》中称:"吾黄氏居墨者约十一族,其支繁而派衍者,曰:城里族、西关族、西流族、埠南族、荆沟族及巉山族。均称自明永乐年间迁墨,而始祖之讳多以「景」字排,其为同姓而更同宗当无可疑。顾前明先太保祖梓山公(黄嘉善)创立吾《黄氏宗派图》只与西关族联谱,称西关之始祖讳景讓者,未知与吾始祖为伯叔兄弟,其余未之载,诚慎之也!"
山东青岛即墨鲁氏家谱续修工作方案(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发贴时间:2018年6月25日 近日,山东青岛即墨鲁氏家谱续修工作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明确规定了编修的各个阶段的任务,现在转载如下,以供大家续修时参考之用。 本次续修共...
青岛孟氏宗亲续修家谱工作引网友点赞(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近日青岛孟氏宗亲的续修家谱工作吸引了全青岛尽3万孟姓市民与网友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宗亲加入到了续谱队伍中,此举被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孟子思想。
山东省青岛即墨市楼子疃孙氏续修族谱委员会公告(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山东省青岛即墨市楼子疃村(民国前称楼子里头或楼子里)孙氏一族,为振兴民族文化,经村委研究和村民表决,决定续修孙氏族谱。望楼子疃孙氏在外广大族众,见本公告后,及时与祖地联系,以免除续修族谱之误。
楼子疃续修族谱委员会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臧氏谱牒简介--藏南篇(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一、题 记
藏(cáng)南,因地处藏马山之南而得名,行政区划为藏南镇,隶属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总面积105平方公里,3.2万人口;藏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藏马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山前脚下的村庄如璀璨的明珠点缀其中;我臧氏先祖自琅琊台迁居至此,勤奋耕耘、安居乐业,不断开拓创新,谱写着乡村文明发展的优美篇章。
青岛的姓氏将近1000个,其中臧姓人口约2.49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0.28%,排名65位;主要分布在崂山、李沧、开发区、黄岛区、胶州等区市,其中在胶南的分布有:藏南、琅琊、海青、六旺、张家楼、大村(理务关)、滨海办事处(原大珠山)、泊里等镇街村庄。
藏南臧姓主要分布在藏马山前的高戈庄、胡家庄、臧家庄、长阡沟这四个村,人口约两千人,有“藏马山前是一家”之说。
相传先祖来源于琅琊台,原有主谱,后失落。臧氏兄弟三人自江苏迁居于琅琊台,历经三世,后因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背井离乡,一支去了胶州(一说是登州福山县),一支去了诸城,另一支到了藏马山前,详情均已失其考,三支本为一族。
琅琊台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西南26公里处的黄海之滨,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约7.5公里,台顶平台周长约130米;东、北、南三面环海,西临琅琊镇,与青岛市区隔海相望,现隶属于青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
藏南臧姓沿用“伟臣著望,家运传真……”三十二字辈序, “著”字辈是早出现的,与“著”字辈同时出现的还有“茂”字辈,为十四世。
国运昌盛,家族兴旺,明晰辈序,天下一家,和睦相处,共建家园,实为臧氏族人之幸事。
二、藏南臧氏族谱
相传,臧氏先祖兄弟三人从江苏迁居琅琊台,历经三世,后一支去了胶州,一说去了登州的福山县,后来又迁回诸城,定居在枳沟镇臧家堐村,现在称西支臧氏;一支去了诸城,就是去瓦屋庄的臧智,现在称城里臧,也称东支臧氏;另一支留下来,居住在藏南藏马山前,称藏南臧氏。去胶州的一支后来发达了不认另外两支了,但到后来家业败落,失去联系,诸城城里臧氏又兴旺起来了。
藏南臧氏祠堂有两处,分别坐落在长阡沟村和高戈庄村。高戈庄臧氏祠堂坐落在村西,臧氏族人聚住区,房屋三间,青砖木质结构,旧式小瓦,正门上方“琅琊世家”匾额,“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后因村庄规划拆除。
藏南臧氏原来有主谱,周围的臧氏族人每年过年都在祠堂里举行供谱、落谱仪式,场面很隆重。相传有一年的大年夜,仁兰(今五莲的仁里)的本家人来供谱,离开时顺便把主谱带走了,为此还和仁兰那边打过官司,虽然要回一部分谱书,但内容与原谱记载出入较大,疑为假。遗憾的是,此谱书也在“文革”期间烧毁了,详情已无法考证。
因缺少主谱,世序难以确定,以“运”字辈为例,有的说是十七世,这与诸城臧氏符合,还有的说是二十世,和西支臧氏一样。目前,藏南臧氏族人大部分认可“运”字辈为十七世。
青岛 薛家岛 阳武侯薛氏宗亲族谱修编研讨召集贴(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青岛薛家岛薛氏 始祖遇林公,永乐元年 a赠骠骑将军后军都督府佥事
永乐六年 a赠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兼左都督府佥事
永乐十八年 追封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阳武侯加太保
遇林公毓七子 谱谓七甲 家族在大明为国戚为勋爵铁券世袭 族谱煌煌 胶南巨族 追封 封四爵阳武侯 世袭六世阳武侯 计共十四人封阳武侯。
明崇祯壬午清寇犯胶,家庙火而家谱并灾
乾隆十四年修胶西房谱 然族裔人众 流寓散居者甚广 阙之谱者十之有七
恰逢盛世 国泰民安 电信迅捷 交通八达 召集族人 共叙谱事 青岛武侯薛氏修谱
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征入青岛市城阳区六修版本《袁氏族谱》(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摘要】:正近日,青岛市崂山区档案馆征集青岛市城阳区六次编修的《袁氏族谱》入馆,使馆藏家谱达到了800多套。崂山区档案馆曾在多家媒体上发出征集家谱的信息,陆陆续续收到不少捐赠信息,近日,又有一位袁姓老者将六次编修的城阳《袁氏族谱》送到崂山区档案馆珍藏。城阳袁氏家族于明朝永乐年间由云南乌撒
青岛崂山柳氏续修族谱通告(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柳氏续修族谱通告:1950年10月31日,因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扩建而迁散的原中共青岛崂山工委流亭区白沙村的柳氏后代,为寻根认祖自愿发起续修《柳氏族谱》活动。为尽量减少有遗漏人员,特此通告。有意者敬请来电联系柳先生,早日加入宗册,也欢迎非原流亭区白沙村的柳姓人士来电咨询,期待您的参与支持!
青岛市城阳区史志办征集《青岛纪氏族谱》入馆(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史志办加大志书征集力度,不断丰富方志馆藏书门类,先后征集一批地方志和族谱,继《牛氏族谱》、古庙头社区《孙氏族谱》和东田社区《孙氏族谱》后,6月26日,征集《青岛纪氏族谱》进馆。
《青岛纪氏族谱》由青岛大北曲纪氏族谱续修委员会编写。2012年9月启动,历经四年成书。全谱共十八卷,收集入谱资料60多万项。记录纪氏族人自1314年迁至青岛地区后谱系二十五世的世系更替。为获得一手资料,编录人员行程六省两万多公里,录入范围广,录入数据全,为研究地方谱系文化和氏族的社会变迁提供了详实参考资料
青岛胶州匙家庄尤氏族谱_前言- 族谱录(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尤氏始自后唐。始祖尤宗号思礼原名沈诚,唐末随闽王入闽,娶王郡主婿于王,924年随王到京,唐皇以避闽王讳审知沈去水为尤赐名尤宗封驸马都尉。宋朝尤氏一支迁居无锡一门九进士三尚书望族,《梁溪漫录》因此记载尤氏出于沈氏。明朝尤氏皆尤宗后裔,近代有少数民族用尤做汉姓。详见网上《尤氏史话九十九》。
【宗亲分布】山东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李哥庄村于氏家族 (淄博飞越宣纸家谱族谱印刷制作转载)
山东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李哥庄村位于胶州市东部,为李哥镇驻地,东依黄家屯,西靠河荣庄,南邻张家庄、石拉子,北与孙家庄接壤。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李姓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据于氏家谱记载,1405年(明永乐三年)。始祖于公讳华由山西“小云南”迁徙胶州,落户于胶州城沙滩北崖(金瓮堰)。明清时期是胶州书香,文人辈出,成为胶州望族之一。据于姓家谱记载:明清时期共考中进士1人,考中举人2人,贡生5人,授9品以上官职多人,于广官至云南提学使(从二品)。八世祖于从政在万历二十八年考中举人,官至户部主事。
据《增修胶志》记载:于姓家族有多人科场有名,为官勤政。
于臻:永乐十二年考中举人,授河南偃师县知县。
于广:清康熙四十七年考中举人,翌年考中进上。官至大理寺少卿、云南提学使。
于从政:字际明,叫朝官员。自幼好学,明万历二十八年考中举人,初授南直隶清河县知县。为官期间乐善好施,为官清廉。
于从政所任清河县南临卫河,东凭运道,当时河岸决堤达13处,大水直抵城下。于从政上任后,决心治河。清河东原有水渠一道,湮塞已久,邻县南宫居民不愿开疏清河,遂为之壑。于从政力争疏凿,终于平息了水患,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总督张风翔上其事,其疏中有‘费免三征,渠成两利’之句,以政绩擢升户部主事。
于从政一生为人耿直,仗义执言,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因此得罪当朝奸臣魏忠贤,于从政被魏忠贤所害。其家人为躲避迫害,迁至灵山卫居住。熹宗皇帝登基后查明真相,明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二十九日为其平反昭雪,亲赐御影两幅,悬挂于氏祠堂内,留给于姓后人瞻仰。
于从政的灵柩随后得以厚葬,其墓地位于现在的胶州市城南油坊台子村,坟茔面积达18亩茔盘。
山东即墨即墨杨氏族谱不分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家谱 宗谱 族谱 家乘
山东即墨即墨杨氏族谱不分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家谱 宗谱 族谱 家乘
家谱题名:即墨杨氏族谱不分卷
宗谱卷数:不分卷
族谱修撰者:杨乃清等
宗谱版本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
版 本:铅印本
谱籍地:山东即墨
家谱堂号:承桂堂
即墨郭氏族谱序——孙鹏点校
吾家原籍青州府枣园人,明永乐二年有祖讳登高携家迁墨,卜居西关之南隅。厥后,子姓繁衍聚族于斯邑,人遂呼其地为郭家巷。明之季也,土冦蜂起,兵燹之余,谱牒无存,递衍以讫今,兹源流愈昧,但各人自记行辈而已。我本枝高祖讳纶,高祖而上仅记三世,我本生曾祖讳师仲,曾祖而上莫稽所出。我两枝世居墨城郭,衣冠相继,尚无枝系可寻。至姜哥庄、白埠庄诸族人,世务农业,不事诗书,又何怪其远而无稽耶!然由我登高视之,皆一脉相传。今合立一谱,首列本枝,尊长派也;次列本生,重所出也;后列各枝,收族姓也;谱终附录,惧乱宗也。余年近八旬,定此成规,以贻将来。其不即付梓人者,缘前两枝世次秩然,后各支尚俟详考,则采访核实刊刻分布,余固重有望于后嗣矣!是为序。
吾郭氏旧无谱,自先大夫始创为稿本。因本支、本生而外,各支世次,尚俟详考,是以未付梓人。而采访刊布,则谆谆望之后嗣。嗟呼!及先大夫之世已不能取无征之世系,勒为成书。翼生也晚,其何从详考而修辑之?顾念前系之失稽,无谱故也;及今而无谱,族姓日繁,支派愈远,后之视今将不止今之视昔。而先大夫创立谱规,收合族人之深心,委诸蠹鱼土苴间,翼罪通天,其将奚逭?爰于己酉之冬,详校影图,徧核世系,取先大夫订本,细加勘对,其秩然可考者,先大夫业已据世列书;其无可考者,虽族中高年亦无从寻访而质订矣!夫乃叹先大夫殚心此事,不遗余力,而有疑则阙为万万不获已也。用敢另缮清本,敬付剞劂。陶靖节有言:同源分派,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愿与族人共体之。
雍正七年岁次己酉孟冬
九世孙廷翼谨识
八世孙琇谨识
即墨市店集镇洪兴村《于氏族谱》欣赏
以下内容整理自即墨洪兴村民国十三年四月许修、笃叙堂监印的《于氏族谱》。
一、序言部分
1、于氏族谱序
吾懋先祖于氏祠堂叙云:吾族源派登州府文登县赤山庄,乃其故土也。明永乐间兄弟三人自赤山迁徙墨邑,一居靑山之后,一适高山之侧,惟吾支始祖明兴驻足洪兴,厥后族姓繁衍散居各处,而居洪兴者为多,及明季世,土宼蜂起兵燹之余,谱牒无存,有忆其祖父者询及高曾则茫然,有知为同支者问以亲从则茫然,同脉之子孙岌岌乎若路人矣,呜呼!吾懋先祖去古未远,谆念本支尙不能取无征之世系,勒为成书,余生也晚,其何能操笔墨纂族谱勒为成书乎,然又念之前系失稽无谱之过也,及今不修族姓日繁支派愈失,后之视今岂仅如今之视昔耶,爰遍问父老、详核世系,取其可据者列之于书,有疑者另俟考详,世世存之,以传久远。观此谱者溯流穷源归于一本,敦宗睦族之道将于是乎在焉!
峕
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十三世孙瑶谨识
2、于氏族谱序
吾始祖文登籍,永乐年间自赤山迁徙墨邑,卜居洪兴庄,迄今阅两代几四百年无谱,吾族者故,吾族无谱,吾欲谱吾族有志恨未逮,已三十余年,吾年且五十余,吾不谱吾族,吾族仍无谱,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吾族终无谱矣。庚子春吾取吾族而谱之存亡继绝分支联派稿成,吾族始有谱然,吾族仍不得言有谱,族微力薄,未 登枣梨,以手帙给吾族百余家藏数十,百世难矣,有任其责者,吾望于后之人,是为序。
峕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三月既望
十三世孙瑶谨识
3、序
嘉庆庚午春,伯父嘱功欲会本支人为五世祖讳蹯龙立石,祖母未详何氏,伯父懵然功亦怵然,乃向堂兄明佐而言立石之事,佐兄吿余曰:有素瞻兄所辑之谱汝罔闻乎?待余异日取而视之,越三月淸明祭扫,余佐兄捧谱以寄余曰:此素瞻兄之手书也,余拜而受之,焚香开读,始豁然我于氏之谱肇缉于永公祖,再续于素瞻兄,余又反复两月余,昭穆世次、规格款式、界横竖线、以淸源流。卽有刻谱之志,但族微力薄未能,遽愧且惧,至丁已春,举祖商通,锐意续修,功未竟延梦兄奄忽以去,事遂寝洎。癸亥春函各处相聚于洪兴,于是余叔淸中、族兄延举、延润、族侄炳世、焯世、傑世、璇世、淸世、族孙汶方溥访周咨,分任其事,力谋其成,不数月而吿竣,呜呼!众擎易举,渍石成城,观吾族谱帙两次修辑,方至于成。斯言益信,吾愿后之子孙遵三十年一修之训,母畏难母苟安,庶传之久远相承勿替,云。
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七世孙楷谨叙
二、命名定式
命名多择美字,历世无穷,美名有尽重复侵犯之弊,乌能免焉,今定为二十字十五世上一字同,十六世下一字同,永为定式。
三、世系选
一世
明兴,明永乐间自文登赤山迁即墨东北乡洪兴村,以上失考,配王氏继郭氏,合葬后洪兴村南沟北嵼茔。子四。十五世孙廷思会族人修茔墙立碑记。
二世
得水,配王氏,合葬后洪兴西南老茔,子一:口。
得海,配王氏,合葬西南老茔,子五:铎、吉、忠、还、安。
行三,失讳、配,葬西南老茔,乏。
行四,失讳、配,葬西南老茔西边。有子失考。旧谱叙四支之四世孙适居胶州,其后有举人良弼公回家祭扫。故存之,以俟后核。
……
(点击可以下载完整大图)
【提示】:明代洪武年间原由赵、王家族居住,永乐年间于氏家族进入,三姓人团结共荣,村庄兴旺发达,取名洪兴村。建国后前街和后街分别称前、后洪兴。
平度花甲老人潜心研究家谱15年 编写8部姓氏续谱
齐鲁网1月28日讯(平度台 于伟伟)在农村有一个习俗,每到过年,家人会把书写好的祖宗排序族谱挂起来以示怀念,这叫“家谱”。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自己的老祖宗是什么人?近年来,随着寻根热兴起,民间修谱师应运而生。平度市民王洪业潜心研究家谱15年,义务编写整理了8部家谱姓氏续谱。
据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直播山东》报道,王洪业做过电影放映员、文化站长、史志办公室主任。说起编修家谱的历史,老人笑着说,这源于自家堂哥的一个嘱托。他说:“90年代末,本家一个老哥哥跟我说,希望我能把我们的族谱续修下去。”
编家谱看似简单,其实费神费力。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就是搜集、整理。除了挨家挨户问,还得处处留心,有时还得去翻老户口簿,外地的还得打电话询问。王洪业告诉记者:“如果是在民国以前,每隔60来年就要修一次家谱,找到他们的家谱,大部分人不会看。”
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王氏家谱续了下来,被全村人传看。自此,王洪业走上了一条为各姓氏宗族编修家谱的漫漫长路,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了。王洪业说,家谱中详实记载了姓氏、人口迁徙、有名的人物和故事,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王洪业说:“2015年正月初四,河北省代姓闻名来到平度追根溯源,今年秋天,日照耿姓也是慕名而来,他说,从网上看了全国不少研究家谱的都是为了挣钱,唯独我们修家谱不是为了挣钱,开车300公里来回返了3次找我们续修家谱。”
费神费力,还“倒贴”不少钱,这么大年纪了究竟图个啥?王洪业说,整理家谱让每个人都有了家族归属感,就是想有生之年,给乡邻们多留点美好的东西。“因为我们成立了青岛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下去。”
延伸阅读 《日照家谱选录》初稿编纂工作完成 共37万余字《孔子世家谱》开展常态化续修 建孔子家族动态族谱孔子77代孙向孔学堂捐家谱 收录后裔200多万人乐陵八旬老太年龄出错茶饭不思 民警查家谱寻真相德州宁津:男子伪造家谱 欲“继承”亲叔房产八旬老太年龄出错茶饭不思 德州民警查家谱寻真相
平度市民研究族谱14年 成立研究会帮续修家谱
古人云:“水有源,树有根,家有谱。水无源而涸,树无根则萎,家无谱则亲疏难别昭穆难分。”家谱和国史、方志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历史和发展文化的载体。平度市民王洪业研究族谱14年,近年来,除了续修了《 王氏家谱》外,他还帮其他姓氏续谱。近日,王洪业将这些珍贵的资料捐赠给了平度市档案局,保存了下来。
家谱蕴藏诸多内容
“我是平度市东阁街道北窝洛子村人,2000年的冬天,我们本家一个老哥哥跟我说,希望我能把我们的族谱续下去,于是,我就组织了20多个人,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将《王氏家谱》续了下来,并印刷了35份,由本家孝顺并有文化的人保存下来。”王洪业告诉记者,有句老话说,“三代不修家谱则非孝也”,可见,家谱是氏族家庭教育繁荣的基础。
王洪业认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其中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物传记、经济学及地方史资料等诸多内容。“可能年轻一代的人没怎么见过以前的家谱,觉得里面记录的就是很简单的繁衍等,其实不然。”王洪业说,家谱中详实地记载了姓氏、人口迁徙、有名的人物和故事,此外,从本村再迁移出去也都有记载。“就拿我们王氏来说,就是从云南迁移而来,至今已经是26世了 。”
王洪业告诉记者,古代人对宗谱高度重视,主持续修的人员一般都是有文化的人,质量上都有保证,于是这些宗谱世代相传,保存了大量的真实的人文历史资料,其中有些成为珍本,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所以,现在经我手续修的家谱,我都捐赠给了档案局,在自己手里可能会丢了,或者保存不当烂了 ,而档案局的保管条件很好,我希望这些珍贵的资料可以保存下去。”
成立谱牒文化研究会
“其实追根溯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心愿。”王洪业说,前段时间,他帮忙编纂完成了《戴氏家谱》,“戴这个姓氏在戴家庄村只有五代之后的记录,但是五代之前却不知道了 。”后来,王洪业了解到古岘镇有姓戴的,就去查了族谱。“那本族谱很老,上面的灰已经很厚了,大概有近200年的历史了 ,从那里我找到了戴姓五代之前的记录,续了起来。原来,这个姓氏是河南游兵到了平度,才有了一世的记载。你看,有了族谱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了,追根溯源,就是这个意思。”
王洪业认为,通过研究家谱可以让人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可以为人文、地理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因此,抓紧续修家谱意义重大。“前段时间,我们刚刚成立了青岛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主要就是协助修谱者续修家谱,同时挖掘、整理 、开展谱牒文化研究。”王洪业告诉记者,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现在民间留存下来的传统宗谱本来已经数量不多了 ,再加上民间保存条件差,自然、历史和人为的损毁在所难免,已经造成了无法挽救的损失。“因此,抢救和保护民间留存下来的传统宗谱就显得更加迫切了 。”
《家谱》可传承文化
平度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档案工作正在由“机关记忆”向“社会记忆”转型,由原来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历史转变成普通民众的历史。“王洪业捐赠的《王氏家谱》、《林氏家谱》、《张氏家谱》等正是通过详实的资料记录,反映了一部部普通民众的生活史,不仅起到了文化的传承和教化作用,也是我们档案局馆藏资料的有益补充。”工作人员表示。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家谱的续修工作,这也体现了盛世修谱的规律,广大有识之士也纷纷牵头出资续修家谱,族人也支持和配合。”档案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平度市已经有《王世家谱》、《戴氏家谱》等圆满问世,还有许多家谱正在续修付梓。“作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史,家谱不仅使得传承历史文化有了可靠的依靠,还对弘扬传统道德有系统的规范。”
山东平原县任氏续修家谱公告
山东平原县任氏续修家谱公告
各位任氏宗亲,大家好
据《任氏族谱》记载:始迁祖财富公明永乐二年由莱州平度(现青岛平度市)奉旨迁来平原定居城北任家铺,后世又迁来平原北任村定居。字辈自十四世开始为:志 14 式15 曰16 传17 于18 今19 善20 继21 万22 年23 振24 兴 25 予26 宗27 山28 立29 本30 正31 清32 源33 世34 德35 永36 绪37。族谱首修于康熙五十五年,末次修谱在民国二十年,距今达八十余年。历经六百余年的繁衍,枝繁叶茂,族人甚众,分布在四十余个村庄。适逢盛世,国泰民安,族人安居乐业,正是修谱良机,故在二零一四年秋启动家谱续修工作。
敬请迁居外地的族人和与上述字辈吻合的任氏宗亲尽快与我们联系,填写入谱表格,落实入谱事宜,并请相互转告。
青岛平度市任氏家谱持有者或家谱研究者及知情人有了解我们始迁祖财富公详情的敬请与我们联系,非常感谢。
此次续修做以下工作
1、广泛联系本县和海内外任氏族人,踊跃参与,男女平等,实名入谱。
2、理顺世系。上次修谱未入谱支系本次全部纳入。
3、迁徙调动、支边、求学、分配、升迁、退伍均注明现在驻地。
4、搜集家谱、手抄件、立功受奖升迁的证书、军功章、祖影、报道等进行拍照及有功名的先辈的皇封御赐墓茔墓志铭影印件,进入家谱,丰富家谱的内容。
5、原谱序照搬进入新谱,同时译成白话文,标注标点符号,便于后人阅读。
6、老祖和历史名人画像载入谱内。
7、设名人录(1)古代名人(2)现代名人(3)革命英雄烈士英名录。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和落下残疾退伍的军人有军功章的军人及和平时期因公殉职的烈士。
8、新增加十六字辈
家谱续修发起人-------平原县通德酿造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任万平
办公室 平原县琵琶湾公园南门通德文化展馆二层
联系人 任万平 电话 13573499369
任年春 电话 18853429979 QQ 1227634653
电子邮箱 1227634653@qq.com
公告制作 任年春 任惟
求平度各李姓家谱字辈排行!
听父辈人讲过爷爷辈是从平度迁到莱西,父辈永字辈我们这一辈国字辈,不知是平度哪个村。请赐教
平度后戈庄原名是侯哥庄
后戈庄位于平度城区,全村总面积2.54平方公里,村居所在地距市人民会堂1.5公里,人民路横贯本村。明洪武年间,海啸过后,池谢两姓在村北高地上安家落户,以到县衙门的距离命名为三里庄,后又陆续来毛、李、王、宗4姓,因西河洼村有侯庸(明初进士)在京城任吏部侍郎,死后葬于三里庄村北,侯侍郎坟,其后代祭祖常进村落脚,后代和姓毛的是表兄弟者,为攀高枝,将村名改为侯哥庄,意思是姓侯的表哥的庄,后来为了书写方便,谐音演绎为后戈庄,沿用至今。
山东省胶南县陈氏家谱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续修家谱、编印族谱是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千秋大事。
吾陈氏家谱因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运动中家谱丢失,所以对陈氏家谱以上情况不详,据了解,陈氏家谱祖先是从山西省洪洞县移民到山东省、胶南县、六汪镇大庄子村,陈氏家族又从大庄子村分迁到柏乡一村。因家谱丢失,只能从供奉的"挂谱"查找。一世、陈高麟,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失考,六世、七世隶属关系不详,世辈家谱到清字辈,往后没有陈氏字辈了,我1977年11月去黑龙江省宝清县万金山乡打工,1979年春,在万金山乡黄牛场落户,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任职黄牛场支部书记,2011年3月退职,任职时间20年。2011年4月回到青岛开发区居住,回来后才了解到陈氏家族后代无字辈可取。所以我们决定自愿出资,续修陈氏家谱,开展人员调查等工作,愿为陈氏家族子孙后代的兴旺昌盛,献一点自己的爱心。祝愿我们的子孙后代,秉承祖先恩德,再创辉煌,鼎盛千秋。
陈明远
戊戌年仲春
山东青岛胶南魏氏家谱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大场镇曾家村
家谱前言: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家谱大致包括十三项内容:序文;凡例;世系世表;源流、宗派;诰敕、象赞;别传、墓志;祠堂记、祠规;家规、宗约;家训、家范;义田记、义庄记;墓记、墓图;艺术、著作等,一般30年左右续修一次,举凡子孙的繁衍,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都要记录在册。
修谱: 同其他姓氏一样,魏姓很早就有自己的谱牒,北齐文学家、史学家魏收根据家谱,推测自己是信陵君之后。《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根据巨鹿魏氏家谱,列出魏氏和支世系。然而,由于世事变迁等故,魏氏早期家谱俱已散失,现存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有清康熙间刻本,魏顺予纂修、魏达周增修的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现存四川省图书馆),其余者为清光绪、宣统年间和民国初年纂修。近些年,一些魏姓人士有感于谱牒散失,为敦亲睦族,重新纂修了一些家谱。
家谱的功能 :家谱可为研究人口变迁、衍变提供有用资料。
魏姓来源: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其得姓始祖为毕万。
据《元和姓纂》所载,魏姓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因于公元前661年,在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战斗中,立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北)地赐给他为邑。此后,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当晋公子重耳流亡之时,毕万的孙子魏(隹隹牛)随同一起流浪,后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文公封魏(隹隹牛)(世称魏武子)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毕万后代魏斯演出了历史上的“三家分晋”,自成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后其势力日益扩大。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二、他姓改姓魏 :战国时秦昭襄宣太后:同母异父弟魏冉,本楚人,姓芈,秦昭襄王时先后五次任国相,受封穰侯,后改姓魏;
据宋《稗录》所载,南宋蒲江(今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南缘)人魏了翁,原姓高,养于姑父魏姓家,遂改姓魏; 明代昆山人魏校,本姓李,居苏州葑门的庄渠,弘治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改姓魏。
三、出自少数民族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的姓氏,也采用汉族的姓氏,由于音近、省宇等原因,有以魏为姓的。
北魏时期氏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 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姓; 佤族斯内氏,汉姓魏; 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 此外,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民族中也有魏姓。
魏姓迁徒史之一先秦时期 :魏姓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境繁衍得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这一支系以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
战国时期,魏与秦国争斗了200多年,秦国对魏有宿怨,又因秦灭魏时,久攻大梁城不下,大梁城破魏王降秦时,秦王朝对魏国王室的处置是残酷的,不但杀掉了魏王假,连他的几个儿子也没有放过,还将魏王族和部分俘虏迁至秦都咸阳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置于秦政权的直接监督之下。但是,武力可以灭亡或征服一国,却不能消除当地人民对武力征服者的仇恨。同样,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对秦王朝充满了仇恨,他们伺机推翻秦朝,恢复故国。
之二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又形成一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四川。
之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江西,或迁入福建等地。
之四唐宋至今 :唐宋之际,遍及江南广大区域,其主要迁徙繁衍于福建、广东等地。宋代以后,魏姓已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迁居台湾 :魏姓在台湾诸姓中居四十四位,主要集中于台北、台中、新竹、高雄等地,大多是从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移居而去。
移居海外 :魏姓移居海外始于19世纪中叶。据《五华魏姓族谱》载,魏应诰、魏特敬从大陆迁台后,他们的后裔又从台湾徙居世界各地:魏鼎高于清咸丰三年(1853)去美国,后又到加拿大定居;魏松于1910年到印度尼西亚,曾任马来西亚立法会议员、致公党副主席。20世纪中叶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由于留学、办实业等原因,到海外谋求发展的魏姓人士逐渐多了起来,他们中不乏有建树者。例如美国洛杉矶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程师魏建荣等。据《长垣县志》载:号称烹饪之乡的河南省长垣县有魏姓厨师到美国、日本、前苏联、加;拿大、尼泊尔、法国、德国、坦桑尼亚等国从事中餐经营者多人。
河南区域一支魏姓迁徙史:河南省西平县环城乡魏场村魏氏族谱记载:魏氏先祖兄弟四人,自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长居叶县,次居舞阳,三居遂平,四居西平县城北魏湾(洪河以南河湾)。魏湾魏氏耕植致富,后因人祸,家道败落,仅剩洪河以北二里一场面,其后裔遂移居其地居之,故名魏场。明末,魏氏部分族人析居于柏城镇,环城乡武岗村,重渠乡魏湾,宋集乡大马庄、西袁坡、常庄,师灵镇魏楼,吕店乡宋庄、大路张、簸箕张、东马庄、大洼郭、虎张、出山镇八张、老庄、小丁庄、范楼、小韩庄、出山街,杨庄乡戚楼、栗子园、前马楼、魏庄、仪封、窦庄、西小庄、蔡寨乡刘庄、冯小庄、盆尧乡洪港,芦庙乡三里庄、小潘庄、谭庄、栗子园、东宋庄、西宋庄等地。其谱牒字辈为:“德绍时世祖,道记孔孟传,学乃家之本,端方勤民廉。”
有关魏场四兄弟迁居遂平的历史背景: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大,人口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胶南丁家续谱曾出抗倭名将
昨天,记者在胶南大村镇采访了解到,有644年历史的琅琊丁氏刚刚修完五十一支族谱,丁氏全族共72个分支,2010年成立四次姓谱编委会之后,修家谱工作进展得越来越快。 □王洪磊付静
丁氏族人遍布海内外
“琅琊丁氏的族人现共有72支族谱,从元朝末期就开始有口口相传自家族谱的传统,如今重修族谱已成为族人共识。现在我们已经修成了24、26、30、34、51、52等六支族人的族谱,正在进行的有3、7、8、62支族人的族谱,估计再过五六年的时间,我们就能把琅琊丁氏72支族人的族谱全部修完,到时海内外在世的几十万后人就能意义上的 ‘认祖归宗’了。 ”64岁的大村镇退休老教师丁绍华是姓谱编委会成员,他介绍说,琅琊丁氏始迁祖为丁推,他在元末明初从江苏海州来到大村,也就是现在的胶南市大村镇。崇祯九年初创族谱时,仅在胶南一带的族人就已达一千余人,到乾隆三十年间三修族谱时则多达十几万人。“一脉六传,六百多年来,虽经历了无数次的兵荒马乱、大小灾难,但大村丁氏族人无论走到哪里,始终牢记祖训,自强不息,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至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后代多达几十万人,成为青岛地区名副其实的显赫大氏族。 ”
2010年,族人决定成立四次姓谱编委会,并举行了发行仪式,丁绍华和另两位大村老人承担了修订族谱的具体工作。
资助修谱资金达百万
“每到日子过得富裕太平的时候,丁氏族人中会有得高望重的老人出面组织修订族谱。 ”丁绍华老人介绍,但此事因历史的原因中断,直到1985年,加拿大籍丁氏族人丁鼎新回国探亲,资助10万美金,族内近50人才开始修谱工作。 “当时修订族谱对外都保密,没有太多的人参与进来,但不少来自台湾地区的族人也给予资金资助。 ”丁绍华说。
为了联系丁氏族人,丁绍华根据族谱记载多次到诸城、日照等地方联系。因为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丁姓人士关注修谱工作,资金已不是问题。 2010年,族人决定成立四次姓谱编委会,并举行了发行仪式,丁绍华和另两位大村老人承担了修订族谱的具体工作。
丁氏六百年英才辈出
丁绍华告诉记者,时至今日,琅琊丁氏后裔早已遍布天下,英才辈出,关注、研究丁氏家族、丁氏文化的学者名人也络绎不绝。
“我们曾经做过不完全统计,丁氏家族仅在浙江天台山周围就有进士6名、举人18名、贡生及举荐为官者达69名。”丁绍华说,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在明代东南沿海奋勇抗倭屡立战功、被封为招勇将军的丁珠,有被誉为“大小丁公”的丁惟宁、丁琰;有清代爱民如子的知县丁昌平,被称为“干才”的能臣丁溎蓥。
“目前学界越来越认可一种观点是《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琅琊丁氏的丁惟宁,他的儿子丁耀亢也是我们丁氏门下的名人,那本《续金瓶梅》就是他写的。 ”丁绍华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100多位比较有名望的海外族人前来拜祠堂、拜始祖墓。
后人修族谱金瓶梅作者原是胶南人
黄的族谱记录宗族六百年延续的历史沧桑,一个个故事讲述琅琊丁氏才俊辈出的辉煌。“在青岛,也许很难从统计学上来证明琅琊丁氏是否为‘一大姓’,但琅琊丁氏保留下来的族谱和宗族人才辈出的历史却足以证明‘丁氏’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在胶南有着重要影响的姓氏之一!”由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市档案馆联合举办,青岛广和源·聚宝苑置业“天鹅堡”项目承办的 “青岛家族文化
探寻”档案物品征集活动自5月24日正式启动以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青岛地区有着六百年宗族延续历史的琅琊丁氏后人丁全来先生和丁孝语先生向活动办公室送来一批经众多丁氏族亲收集整理的宗族资料文献,这其中包括清朝乾隆30年琅琊丁氏三次修编的族谱影印件。通过这些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琅琊丁氏六百余年的宗族历史的辉煌以及这个姓氏对青岛地区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丁氏扎根胶南大村
提到胶南,要么想到大珠山,要么想到琅琊台。很少有人知道胶南还有一座非常神秘而又有着美丽传说的藏马山。而藏马山下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丁家大村也鲜有人知。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孕育了一个文化世家琅琊丁氏。抗倭名将昭勇将军丁珠、明清时期的文学家丁耀亢、聊斋志异中的丁前溪也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这些在历史上的名人们都来自一个族群——琅琊丁氏。自明初以后六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数不清的丁氏儿女。在丁全来先生和丁孝语先生送来的资料中,记者了解到,琅琊丁氏,系明初从海州大村迁徙而来——自称琅琊丁氏;元代以前“世居武昌府武昌县南门外”,溯之宋代家似丰城,再前则不可考。谱牒资料记载,明初一同迁来的尚有表兄弟董氏和徐氏。琅琊丁氏的始祖是姜太公的长子丁公 ,以谥得氏至今已逾三千多年,战国以迄宋元的无数迁徙已使谱系无法连续。案之《海州丁氏世谱》,丁兴 “先世世居武昌府武昌县,元末以铁枪归明太祖,屡从征有功,洪武二十四年除淮安卫海州守御所世袭百户”。琅琊丁氏始迁祖为丁推,《丁氏家乘》首传:“始祖推,海州始祖兴之次子,始自海州迁诸城,年月不可考,卜居海上藏马山西之小天台(东原),以治箕为业,卒葬天台山东麓”。大村丁氏始迁祖推与日照丁氏始迁祖顺,是同祖雁行兄弟,与潍阳丁氏、菏泽丁氏皆同宗。
丁推迁至大村后,改军户为民籍。大村也就是现在的胶南大村镇驻地。“初以织箕自给,顾精神力绝人,耕稼蓄牧,皆以心计纬之;季年,称饶裕矣;好济人之急,岁祲,罄资以赈,亦有天幸,未尝乏绝。治家有则,冠婚丧祭皆之承吾宗”。至崇祯九年初创族谱时,“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无别姓,盤亘六十余里,登国册者千余人”。一传彦德、彦隆、彦甫,彦德一脉六传七十二支,至乾隆三十年三修家乘时,仅在今胶南一带即已繁衍成十几万众。
六百多年间,虽经兵燹灾荒,但大村丁氏族人无论走到哪里,始终牢记祖训,自强不息、保家振族,遍播昌乐、寿光、黄县、莱阳、蓬莱、栖霞、杭州、无锡、东北三省、北京、上海以至海外,多达数十万人,成为青岛地区显赫大氏族之一。
600年大姓再修族谱
记者了解到,琅琊丁氏正在开展修谱工作。要想把根据保留下来的族谱资料,将六百年宗族谱系细致而完整地整理出来将是一个艰巨而又浩大的工程。丁氏先人初到琅琊忙于生计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只能靠口口相传。至七世祖懋学公,于明万历辛巳(公元1581年)做《海州谱略》,为创修族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十六年后,八世祖耀轸公不辞辛苦耗时三年终于完成了琅琊丁氏的家谱的草本。耀斗公出资,耀亢公撰序。从此有了琅琊丁氏家乘。
后面分别在清康熙癸丑(公元1673年)和清乾隆乙酉 (公元1765年)两次修谱。今逢国泰民安。琅琊丁氏又开始了四修总谱,续写辉煌。
以前修谱靠的是逐户登门,如今琅琊丁氏顺应时代发展,创建了琅琊丁氏网(http://www.lyding.cn)。不仅让世人了解了琅琊丁氏,还通过网站寻找到了很多失去联系的族亲。就在2011年12月份又找到了现居蓬莱羽山大丁家已经失考500多年的琅琊丁氏18支的族亲。
六百年英雄才俊辈出
“大村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值得深入挖掘的民俗文化。”说起大村丁氏的历史,现任胶南大村镇党委书记逄树林向记者表示,在琅琊丁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天台山周围,就有进士6名、举人18名、贡生及举荐为官者达69名。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在东南沿海奋勇抗倭、在西北守御口堡,屡立战功,被明朝朝廷封为招勇将军的丁珠;有被誉为“大小丁公”的丁惟宁、丁琰;有大义凛然、不畏强权的丁自权,有爱民如子的丁昌平,有被称为“干才”的朝廷能臣丁溎蓥。“这其中包括《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目前学界越来越认可一种观点是《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琅琊丁氏的丁惟宁。”
丁惟宁之后,有与李渔齐名的丁耀亢,有被蒲松龄热情讴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文侠丁前溪;有西南庄明清两朝一门四进士丁自劝、丁自丰、丁自玉和丁运昌,也有陈家庄一师七十二门徒的先生丁邦彦;有散曲名家丁惟恕,有著作宏富的小仙公,有诗书画三绝的丁大椿,有博学至孝的丁南溪;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北舰将军丁桂阁。有黄县派的 “丁百万”,融“商”、“儒”、“仕”于一炉,锤炼世代子孙,家族久盛不衰。先后秀出7名进士、20名举人,378位官员:其中五品以上149人,从一品文官4人,从二品武官1人。丁培镒官至上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是恭亲王、孚郡王、钟郡王的老师。丁士海被授予“山东省教育世家”称号,丁钊被誉为“战火中走来的共和国将军”。寿光派有开国将军丁莱夫,邱家庄有载于共和国英烈史册的丁笑秋、丁荣桂、丁荣娇,藏南下洼有董存瑞式的烈士丁仁双。其他名列党政军工商学各界的才俊,不胜枚举。
相关链接 全市征集家族记忆
探寻青岛本土家族文化,现代社会背景下发掘、整理、审视青岛地区家族文化发展与传承,青岛早报、青岛新闻网、市档案馆联合举办“青岛家族文化探寻”档案物品征集活动,以期通过活动向青岛市民展示丰富多样的家族文化。为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青岛广和源·聚宝苑地产“天鹅堡”项目给予全程支持,并参与承办。
“青岛家族文化探寻”档案物品征集活动征集和宗族、家族文化有关的物品、档案文献或文物古迹文化研究线索。其中家族文化物品、档案文献包括族谱实物、族规家约、家族族徽、礼仪物件等等;文物古迹文化研究线索包括祠堂、牌坊等反映家族变化的历史建筑和遗迹,以及家族名人故居和物品。一般而言,参加征集展示物品一般应反映家族延续信息,能讲出家族历史故事。活动面向青岛市七区五市,征集的族谱、家族故事、家族时代物件等物品,如提供方同意,可入青岛档案馆存档,记入历史。
为了鼓励社会参与,活动设置参与奖励,只要参与活动的,均可获得可明信片一套。同时设置征集奖,提交的物品被青岛档案馆入档收藏,均可获得该奖项,以家族为单位,不可重复领取,奖品为家族印记·水晶一套。同时设置 “天鹅堡大奖”:一等奖:1名,奖励价值1万元家族·传世宝一件,二等奖:2名,奖励价值5000元家族·传世礼一件;三等奖:3名,奖励价值2000元家族·传世品一件,获奖人员将由参与者填写明信片。
“青岛家族文化探寻”档案物品征集活动办公室设在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20号天鹅堡接待中心。(记者 刘延青)
山东青岛莱西市姜山苏氏宗谱续修工作会议胜利召开!
姜山苏姓是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始祖苏子成携弟子贵、子实自江苏苏州府昆山县黄岗岭苏家村搬迁而来,子成居姜山,子贵居苏家泽口(苏家疃),距离姜山15里,子实迁居至文登县南乡太上庄。姜山苏氏郡于武功,出于眉山,而次于昆山。苏州府昆山苏姓接续于眉山,属于苏洵、苏轼、苏辙后裔,因而推演出姜山苏姓是苏轼三子苏过的后裔(此事还需进一步求证)!姜山苏姓自道光、宣统年间修过谱后,文革时期苏家祠堂、家谱被毁,至今百余年再无续谱!今逢盛世,苏家后继有人,为修谱大事多年奔波,今不负众望,有苏家企业家鼎力赞助!相信这次修谱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青岛莱西仇氏族谱续修
各位宗亲:
山东省莱西市(原登州府莱阳县)仇氏家族己开始续修家谱,因时代变迁,前辈流入关东人员俱多,杳无音信,凡我仇氏家族人员,愿入谱者,请与仇氏家族续谱编撰委员会联系。联系电话:办公 0532 8187 3377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姜山镇2019年续修苏氏族谱继续进行。
家谱是什么?
家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但你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在哪里?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
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传下来,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全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姜山苏姓是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始祖子成携弟子贵,子实自江苏苏州府昆山县黄岗岭苏家庄村搬迁而来。
子成居姜山、子贵居苏家泽口(姜山东十五里)、子实居至文登县南乡太上庄。
姜山苏氏郡于武功,出于眉山、而次于昆山。苏州府昆山苏姓接续于眉山、属于苏洵,子苏轼、苏辙后裔。因而推演出姜山是苏轼三子苏过的后裔(此事须进一步求证)。
姜山苏姓自道光、宣统年间修过谱后,文革时期苏家祠堂、家谱被毁,至今百余年未续修。今逢盛世,苏家后继有人,为修谱大事多年奔波。今不负众望,苏家企业家鼎力赞助!相信这次修谱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希望苏氏有识族人配合,提供资料,帮忙寻找天下失散多年苏姓亲人。
淄博飞越族谱印刷厂正规、专业的印刷家谱、印刷族谱、印刷宣纸家谱、家谱族谱制作厂家
业务覆盖:滨州、莱芜、东营、泰安、临沂及济南印刷家谱、淄博印刷族谱等地区的族谱家谱制作印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