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四十余部老家谱集体亮相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4/06 16:58:04     来源:www.feiyuezupu.com关闭分    享:

烟台老家谱集体亮相 

20、[山东掖县]东莱崇儒毛氏族谱三卷,清抄本,莱州毛汝恭藏本,莱州程皓提供电子版。

卷一为宗支,卷二为世系,卷三位谱传。

此族始祖毛士原自元朝中期从泗州徙居莱州。四世毛敏在纂修族谱时,“系以崇儒,别同姓也”,遂有崇儒毛氏之称。毛氏一门诗书传家,代有贤达:四世的毛敏,系明景泰举人,官至杭州府学教授;五世的毛纪,系明成化进士,嘉靖时官至首辅;六世的毛槩、毛渠兄弟,均考中进士,毛渠还官至太仆寺卿等。

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丁未进士。历官谨身殿大学士,谥文简。


烟台一脉及迁往东北各地的家谱内容-傅昌君 编写(傅氏家谱)

烟台福山傅彪支系祖谱序言 

我一九四零年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九六一年参军,一九九一年在部队退休后开始考察家史。经过二十年的考察,积累了大量资料,先后写了一本《傅氏家史考察记》和《傅天文支系族谱》,已分发给傅天文支系“宝”字辈各支系后裔。近年来,我参与傅氏宗亲联谊会活动,见到了全国各地很多傅氏名人,通过他们又掌握了大量历史资料;更幸运的是见到了几位专门研究傅友德支系家族史的宗亲,通过他们收集到了傅友德支系宗谱,即《楼子庄傅氏宗谱》和烟台市芝罘区黄务街道办事处山前傅家村珍藏的《傅超傅喜傅彪族谱》,基本理清了傅彪支系的来龙去脉,现将收集到的傅彪后裔“天”字辈七个支系的祖谱汇集成《福山傅彪支系族谱》,分发给“永”字辈各支系,以供复制传存和延续记载。

我在考察家史时,有很多宗亲建议,“天宝永昌,万世吉庆” 八个字已排到了头,以后还怎么起名?

为了使傅彪支系大家族的后人无论走到哪里,通过名字和辈序辞,就能知道是否同族人,我又续编了42个字,连接起来共48个字,供后人起名或寻根问祖时作为依据。

这48个字是:

天宝永昌,万世吉庆。

族籍平陆,始祖说圣,

版筑文化,千秋传承。

德本立家,忠孝兴盛,

廉节诚信,正大光明,

勤奋自强,光耀先宗。

说明:我们汉族傅氏的先祖是傅说(悦音),公元前一三三五年出生于现在的山西省平陆县部官乡太臣村,卒于一二四六年。说公出身平民,睿智博学,才能超群。商殷朝武丁王在“傅岩”( 地名) 板筑的奴隶中发现说公,任其为宰相时赐为傅姓,并以“说”为号。说公辅佐武丁王59年,他以高超的政治主张,施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把危机四伏的商王朝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武丁盛世”,铸就了殷商中兴的辉煌。

据《史记》记载和中国先秦史学会诸多史学家研究,傅说公从奴隶到宰相,发明了版筑技术;农历和用天干地支记日、记年;他整合了甲骨文;撰写了千古宏文《说命》三篇。他早于孔子800年,被儒家、道家、墨家共同尊崇为民族的圣人。傅圣的著作很多,但因多年的战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留给后人的只有碑文《说命》三篇了。傅圣学说是儒道学说之根,是诸子百家之灵魂,从某种意义讲,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是发展了的傅圣学说,傅圣学说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原始文明和人文基础。

为了让我们支系的后人知道我们的始祖,知道我们傅氏族人的祖籍,知道我们始祖的事迹,我把我们的始祖、族籍、版筑文化都浓缩到起名的48个字之中了。这样,不仅可以为后人起名和寻根问祖提供依据,更能激励后人,传承傅圣思想,发扬傅圣精神,继承金玉家风,弘扬优良传统,忠孝廉节,诚信做人,以德为本,严格自律,光明正大,勤俭治富,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光宗耀祖。

《关于烟台福山郭氏祖宗及辈序的探讨》续篇

自从我在“胶东书院”和“中华郭姓文化研究”这两个网站发表了《关于烟台福山郭氏祖宗及辈序的探讨》一文以后,得到了郭氏宗亲和专家老师的热情评价,本人深受鼓舞;一篇探讨能够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鼓励,这也是出乎我意料的;“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博学多才的郭池站长给我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胶东书院”网的东厓后裔、岗山文化、袁水独钓、王丕典、马姓寻亲、赤松、秋雨潇潇还有烟雨楼台等各位老师前辈都关心和支持福山郭氏家族的研究,我深受感动。尤其秋雨潇潇老师主动提出了帮助我滤清一些问题、烟雨楼台老师还马上给我发来了他以前整理的福山郭氏的宝贵资料等等,我本人在此向关心、支持和宣传福山郭氏家族研究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由于我身在上海,离开家乡比较远,再加上目前还在工作之中,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只能在空闲的时候断断续续的做一些网上的搜索、验证以及和网友之间的沟通探讨,再进行写作,尚不可能花很大的精力投入到郭氏家族的研究等方面的事务中,但是我看到了“马姓寻亲”老师对我的文章有这么一句评价:“有了你这篇文章,让许多福山郭氏的后人看到,会慢慢聚拢起来,形成一支庞大的族群!”,这让我十分的振奋!因为我感到这既是对我做的这件有意义的事情的赞赏,更是对有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更大的、更远的期待,也将勉励我继续努力、力所能及地做这件有益的事情。我想我至少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召集更多热心于振兴福山郭氏的宗亲,凝心聚力,光大郭氏。因为福山郭氏家族来自于江西万安属于井冈山地区,这让我想起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名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个契机,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谋划,把振兴福山郭氏家族的事情踏踏实实的做起来。

“一门八进士”见证厚重历史!烟台89岁老人续修家谱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29日讯一本家谱,一种传承。

在烟台莱州市东南隅社区,89岁的张君亭老人家中有一本由他续修完成的张氏家谱。这本家谱,穿越600多年的时光,不仅增添了历史的厚重,也见证了 “一门八进士”的荣耀、二十几代人的沧桑。

闪电新闻客户端人物专访专栏《镜时录》2期,带您走进89岁老人张君亭>>

闪电新闻记者 姚瑶 莱州台 赵信为 报道

烟台福山回里镇西黄山族谱

关于“孙”字

“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即儿子的儿子叫做孙,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

>

孙姓的来源

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孙武,大军事家孙膑,“吏者师”孙叔敖,先秦时期,中国孙姓出现,不断有华夏子孙加入孙姓行列,使得孙姓源头特多,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

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

一、孙姓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这是先秦时期孙姓来源的主要一支。

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元和姓纂》说:“周文王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圭阝)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

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前852—前 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 812年—前758年在位。在位期间,国泰民安。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市),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

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一玄嚣—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一季历一文王姬昌一卫康叔一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

二、二大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为一代名相。

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

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一昌意一颛顼一称一老童(卷章)一吴回一陆终一(芈)季连一附沮一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目旬])—王子(艹为)章([目旬])—(艹为)叔伯吕臣--?--(艹为)贾伯嬴—(艹为)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说文解字》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


浪潭尹氏族谱序、山东烟台谱序

水有源而木有根,人有姓而必有祖。时建祠觅祖,风靡全国。吾浪潭族众岂甘人后,即以五百零六丁之力,于共和五十六年(2005年)岁官丙戌于原祠旧址开基重建,历时一载(本人尹李杰训诂时加注“载”古同“年”用),耗资叁拾余万,方得告竣,寻祖收族,顺延进行。时人言曰:“吾族乃黄帝之裔昊般之后”,实无稽之谈耳!

昔先辈祖人(本人尹李杰训诂时认为“祖”应为“族”字,更加妥帖)限历史之因,祠祀尹公吉甫,致祠有一祠二祖,同姓不同宗之说。今祠重建本着尊祖敬宗之意,续供吉甫公神像,时人又言:“黄帝昊般皆吾族之祖也!”可笑,耻矣!根源乱续,父可乱认乎!

先人谱载牒录皆言吾祖鼎新也,系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太和村西湖尾住居,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已亥五月初八酉时生,享年九十八岁,生九子,曰:孟一、孟二至孟九。吾祖孟七,生望六;望六公生元四;元四公生亨八;亨八公生隆十;隆十公生六子,曰:升一、升二至升六。吾祖升六公,同兄升四星(本人尹李杰训诂时认为“星”为误字“公”)至本郡瑞州府高安县,一载(本人尹李杰训诂时加注此处“载”意“另一种说法”)更萧为尹,旋迁湖广武昌府兴国路西仓畈,买伊地,户名李文之产,土名石丘岭长龙尾,始克有家。

伯祖升四讳日清,生二子:万一、万三,皆迁襄阳,乃襄阳尹氏脉祖;吾祖升六公尹(本人尹李杰训诂时认为此处“尹”字多撰)讳日明,生子二,曰:万二、万四。叔祖万四公迁大冶闵山;吾祖万二公,生兴四;兴四公,生仁四、仁五、仁八三公也;伯祖仁四公居神堂林,叔祖远迁荆州;吾祖仁五公,肆迁伍居,终至浪潭、莲花、金锁地,生子一,庆八;庆八公,生景华;景华公,生志禄、志忠、志楷三公也。

三公子嗣远迁近居,武冶圻黄者不少,皖豫赣湘云陕川贵皆有。吾祖(本人尹李杰训诂时认为此处“祖”字多撰)日明公子嗣也,干本菲才谨撰,陋文以正视听。

吾族远祖鼎新公,吾族之源;近宗日明公,吾族之始也!岂可冒认乎!吾等(本人尹李杰训诂时认为“吾等”为“汝等”,指代八统派牵强附会始祖论者)如此强拉硬拽,任易祖源,授笑柄于外人,留迷团于子孙。祖有灵,岂能宽恕,孙有识,岂不骂哉!凋谢的花环,光彩不再,协力同心,方能兴族!

吾辈应高举日明公之大旗,昴首阔步,冲锋不止,跻身民族之林,为国为家,各尽绵薄之力,宏我祖德,耀我族威。(贴吧:尹传干宗亲贴)

                    谨记共和六十一年(2010年)岁官庚寅孟夏上浣日 

                    三十一代孙传干沐手敬书

山东烟台海阳王氏续族谱

始祖(讳)文臣2--8世不详,九世:丛仁 丛德 守志 守福 守业 景永。 

十世:王白 王木 王德 王珍 王珠 王加然 王加瑞 

十一世:王应科 王东周 王东发 王成福 王联福 

十二世:王绪 王正 王禄 王宁 王有 王福 

十三世:王启学 王启文 王启龙 王启豹 王启虎 王启发 

十四世:王万淳 王万盛 王万曾 王万义 

十五世:王瑚 王删 王琏 王国贤 

十四世---十九世族谱内部关系清楚,十三世和十四世内部关系不清楚,二至八世没有,希望同族帮助查找,必重谢!

胶东高氏七次续谱工作理事会       

关于开始汇编《胶东高氏族谱》的意见

自二零零八年元月二十六日开始的是次续修《胶东高氏族谱》(一下简称总谱)已进行六年,共联系一百八十多支(家族)宗亲续谱,有四十多支续成支谱,其中多数已交续谱理事会汇编。为使续谱工作有序圆满完成,二零一四年元月五日理事长会议决定:

(一)从二零一四年元月六日起开始总谱汇编。

(二)从二零一四年元月六日起正式接受捐款。

(三)胶东高氏族谱编纂委员会 按辈份年龄排列

名誉会长:祀仁广州  敬东武汉 顾问:侠义 

顾问:共三十一人  徽正城阳 徽立崂山 扩方青岛 信方兰村 振河青岛  振才胶州小麻湾 振宝胶州各戈庄 振赫胶南灵山卫 士佐大连 喜亷沈阳 润义胶州 建义胶州 泽科即墨西元庄 义杰胶州 信义济南 东岳高密 祀周胶州洋河 迪生潍坊 朋俊高密 思诗胶南 祀栋胶州 文绪胶南 文秀聊城 森绪胶州高石胶州 高杰济南 高航青岛 玉勤胶州 玉文官路 愈乐胶南 兴彩胶州;  

会  长:祀起    常务副会长:振斗 

副会长:共十四人  祀祖胶州 祀川黄岛 祀念胶州  祀宝胶州 四亮高密 祀和胶州 高峰高密 祀照胶南 宽绪胶南 礼绪高密 排绪大窑 昭绪即墨 鹰翔昌邑 延鹏潍坊    

委  员:共六十八人 高逺莒南 高震高密 振楠城阳 振兴城阳 振中皂户屯 义明西松园 德义李高庄 福欣灵山卫 义建南三里河 福义胶南理务关 东义大庄 旭义高家艾泊 祀川李哥庄 祀俭城阳 祀富高家茔 高博郑州 世荣吉林安图 祀乐北王珠祀烟诸城 祀启张应 祀翔台中市 敬奇诸城 高刚灵山卫 祀顺诸城 泗忠丹东市 祀武丁家庄 泗金黄岛 高勇青岛 月午哈尔滨 祀波北关 绪亮曹家庄 绪兴庄里头 绪朋庄里头 俊绪神山后 立功高家庄 平绪高福庄 智绪胶南 高政莱阳 文绪北京 勤绪胶南 达绪城阳 绪平即墨 武绪高家庄 绪东马家庄 岩文胶州 绪友黑龙江 先绪马店 绪志胶州 高霞胶州 连忠汤阴县 高嵩美国 玉文马家村 高適张店 愈亮胶南 愈增胶州 高伟胶州 玉河西洋河崖 乃国莱西 玉志高密 高泳青岛 浩海高密 高伟胶南 兴杰刘家村 高进吉林桦甸  承宝高辛庄 承元洋河崖 学强即墨太址庄

执行编辑:宽绪 胶南   电脑编辑:愈乐 胶南

胶东高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同胶东高氏七次续谱工作理事会是一个班子两个名字同时使用。根据续谱编纂工作实际,编纂委员会成员可适当调整。

(四)《总谱》编排分集及内容。

1 集(卷)别。全谱共分为卷首和六集。每集再分若干册。

2 卷首。主要内容:(1)前言与编纂委员会名单。(2)族谱总目录。(3)应写进谱的其他内容。一篇 图题篇:包括‘高’字释义;先祖像照;名人题字。二篇 序(言)(字)辈篇。三篇 源流篇 :柴公至伯通公五十五世谱及‘渤海衣冠世胄,黔陬将相人家’释义。四篇文献篇:高氏世德录;家规家训。五篇 文化篇:各支的家训和序言等。六篇 资料篇:主要是本次及民国两次续谱资料。七篇 芳名篇:编委会照片;捐款宗亲照片;捐款宗亲芳名录等。八篇 文苑篇:作家、书画家等名家的介绍及其作品。

3 六集。具体内容:初集为一股,即:二世祖復禮公及其后裔;二集为二股,即:二世祖復明公及其后裔;三集为三股一,即:三世祖壹公及其后裔;四集为三股二,即:三世祖贵公及其后裔;五集为三股三,即:三世祖潔公及其后裔。六集为待考支,即:只知辈份世系,尚未弄清是哪股哪支的胶东高氏后裔。

4 外迁支。外迁支可‘在本支所在集’ 独立成册。外迁支主要是指迁徙地较远、时间较早、支系比较大、基本上能独立成册且八卷本老《总谱》没有延续下去的支系。如:一股六世祖兴公迁昌邑支;二股十一世祖宦公迁河南汤阴支等。其他未尽事宜,见编纂凡例。

                                                                                                                          柴公七十四世孙 胶东高氏三股二 二十世   

胶东《高氏族谱》七次续修工作理事会理事长

高祀起          


二零一四年元月二十六日

烟台莱山区河西村孙氏族谱

孙姓家谱介绍

孙叔敖碑


孙氏先祖——孙叔敖

 立于公元 16年的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孙氏家谱。据《三国会要·职官》载,孙吴政权设立过宗正卿,掌握的家谱——《玉谍》。遗憾的是这部《玉谍》未能留存于今,仅能从当时的史书上见其名而已。

孙氏家谱

  孙氏家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孙氏家谱。《新唐书·经籍志》载有南朝贾希镜所著的《孙氏谱记》15卷,也许是能够见其名的以“谱”命名的孙氏家谱。唐宋两代孙姓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家谱文献。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谱之风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孙氏族谱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编修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孙氏族谱总数四百种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闽四省之家谱为多。

  山东鄄城《孙氏族谱》发现于山东鄄城红船镇孙老家村,该谱是目前发现的一部奉孙膑为家族先祖的孙氏家谱。修纂于清光绪年间,现有部分残缺。它奉孙膑为家族始祖,完整记载了孙膑至清代65世孙的繁衍、迁徙及分布状况;它还明确记载孙膑原名叫孙伯灵,受膑刑后改名为孙膑。 取名 www.vgv.cn 

  江西《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是一部记载孙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谱。修撰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记载了孙中山先祖孙(言利)的生平事迹及孙氏家族繁衍、迁徙、分布等情况。

  广东中坝《孙氏族谱》是一部记载孙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谱。卷首载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孙继周所作谱序,详细记述了孙氏的迁徙过程,所载人物世系与《宁都孙氏族谱》所载人物世系完全衔接。

  孙姓家谱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阐明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谱论”则是收录古人关于家谱修撰的意义和作用的言论;“图像”即绘制的祖先画像;“思荣录”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赠送的能够光耀家族门面的各种文字材料,如赐字、御制谥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对家族血统源流的考证;“族规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


山东烟台龙口(黄县)杜姓始祖杜才一脉族谱续编开始

山东龙口(黄县)杜姓始祖杜才一脉后人:

   本人有缘得知家族之事,并与各位尊长、兄弟研讨家族之事,感到非常荣幸。

   据记载,我们的先祖是由江南凤阳迁居到黄县来的,一起来的有一世的杜才和杜哲、杜仁、杜唐、杜鳌、杜茂、杜良友六人(后代称二世)......来黄后(居县北街义乐村),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传数代,子孙多分支,主流散居黄城、北巷(街)、南关、小栾家疃、菜园泊(坡)、南涧、大李家(东支)、黄格庄、邵家、河里张家......

   根据近几年居住外地的后代来寻亲、问源、求各辈反字等情况。本人拟续修杜氏家谱以令家族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添福如东海、增寿比南山。

   现将民国二十三年杜氏全族长辈们共同研究的从十五世至三十世派字通知您们,望按照执行。永世修德   其嗣克昌   敦诗习礼 同守伦常{其中:“德昌诗礼同伦”在姓名在后,其余派字在中间}。有居住在外地的后代,请与我联系,资料整理后以书面形式发信息到网易邮箱dcjzxdxj5812@163.com以备续修杜氏家谱


山东烟台龙口市赵氏西支续谱

龙口市赵氏西支续谱调查过程中,在东莱街道发现了一百六十五年前的族谱 ——《芝阳赵氏族谱》。 该谱高二十五厘米,宽十五点六厘米。已经变成浅黄色的蓝粗布书套,显示出它饱经沧桑的历史。左上方书签已经模糊不清。打开书套,内装四卷谱书,线装,棉连纸,半页竖排,宋体黑字,本刻版。扉页中间有顶天立地的四个大字“赵氏族谱”,左上方“道光戊戌年重修”,左下方“板存永宁庵”字样。

谱中记载了明朝嘉靖八年,万历二十二年,清朝雍正十年和道光十八年重修族谱序及始族茔域图和始祖赵永福徙居龙口四百多年来,西支十九代,近二千八百人。世系分明,条清缕晰。其中有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

抵御孔有德之乱,坚守黄县城殉难的贡生赵五典;有诠释易经数卷的赵永清;还有历代学业有成的诸多生员。

此次修谱序言后,初次明确了修谱条规;择了本、立、亨、常、焕、经、传、裕、乃、彰、锦、林、增、宝、树、衍、厚、贵、材、良二十字供后代使用。

此谱对研究永福氏后代世系,繁衍迁徙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对研究龙口市人文历史有重要价值。 赵家茔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在绛水河东岸,林家庄村前(现二轻幼儿园等单位位置)有一片规模很大的古墓葬,时称赵家茔。

赵家茔系赵永福氏族的祖茔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诰授奉直夫人,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贾祯在给赵氏族谱作序中称:“赵氏为吾黄望族。自前代籍黄以来,迄今四百余年,相二十余世,星罗棋布,族大丁繁。”茔地建于明朝中早期,经过多次修缮。清咸丰九年(1859)增修了砖花墙,占地七大亩,内有看茔房、族人集会厅等建筑。“域内茔墓甚多“,巨杨、古柏参天,大小树木近三百株,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茔域南边两侧个有四对夹杆石,为谁的功名所立,已无从考证。偏西是立于民国七年的“赵氏始祖茔”石碑。

每年春秋两祭时,来自全县二十八个村的赵氏后裔百余人集中于茔地,东西两支各备祭品:三牲、一斤重的大饽饽。石桌上围上桌围,摆上祭器、祭品,点上大蜡烛。

中午开祭,二十四挂大鞭炮齐鸣,由族长带领,按辈分高低依次给先祖行祭拜大礼。然后到东关瑞生祥等饭店“会族合食”,共议族事。一九四八年秋祭时,每一祭祖人领到一卷核桃酥,从此数百年的祭祖活动划上句号。

【家谱】山东烟台莱阳西桃疃《于氏族谱》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家谱资料均不做考证,仅供宗亲研究参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记载,请宗亲撰文并提供佐证资料和大家分享,本平台一时间予以推送。由于历史原因各支系家谱记载可能因为口传、转抄、损毁等原因造成记载出现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的,希望宗亲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切勿攻击诋毁。

以下内容来自山东莱阳西桃疃于氏1991年由十四世孙世纶主修的《于氏族谱》。西桃疃《于氏族谱》初谱稿本由十三世孙登岳撰修于清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正月;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五世孙庆顺重书。

山东烟台莱阳于氏谱牒寻访

因海阳辛安村于氏续修族谱,又受莱阳系于氏宗亲委托,经中华于氏宗亲会、于姓天空网站的大力支持,由辛安于氏族谱编委等组成胶东寻谱小组,10月份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正式开启了寻访,日后将利用假期周末陆续寻访于姓村庄

本次家谱寻访活动由中华于氏宗亲会、于姓天空网站、海阳西南乡各支于氏、辛安于氏族谱编委、莱阳城里于氏、长山巨野等地于氏赞助,由辛安于氏族谱编委组成寻根小组,因考虑到家谱的特殊性、严肃性,所寻谱牒资料既不会网传,也不会闭门造车,所寻所有家谱除个别持谱人交代不允许外传的,其他有需要的同支均可索取,仅为寻根提供便利,为日后宗亲寻根提供线索,另请非同支(同姓不同宗)的宗亲请勿索取他支族谱。

一阶段以莱阳、海阳、莱西(即老莱阳县地界)三地为主,有了解资料的宗亲或有需要关注的村庄欢迎联系提供

一站钓泮

明末于姓自木桥夼迁入,今村中谱书被人带去东北,字辈沿用木桥夼于氏字辈,老人回忆祖上名讳有于章水,于河水,于法,其他已无考。

二站秀家疃

该村传明末于姓自古庄来此定居,该村宗亲展示了手抄家谱,家谱一世祖于池。

三站野夼堡

该村于氏传自大水泊迁来,家堂轴子传为自大水泊于氏家庙请来,郭城春进谱有世系记载,不在赘述。

四站下马山

于大清於康熙二十九年迁此建村,系郭城于江一族,传说因此处为河南村于姓地主的养马场,故称下马山,谱书已佚,该村亦有古槐一株。

第五站晶山夼 该村因建村晶山下得名,原属林寺乡,于福海随父自辛安一代迁来,后又迁走,今村内多为宫姓,已无于姓。

第六站东菜园

明朝初期建村。传说村处原系南北朝东魏时期观阳城的菜园,故命村名为菜园。因建村于西菜园之东,故名东菜园,后于姓自外地迁入,谱牒已佚,具体已不可考。

第七站芦头泉

该村两支于姓,其中一支自前埠前迁来,另一支自莱阳源水夼迁来,谱书俱已佚。

第八站后埠前

明洪武年间,姜姓来此建村,故命村名姜家庄。明末,于姓自埠前村迁来居住,因地处埠前之北,改名为后埠前,谱书已佚。


山东莱阳盖氏族谱&乾隆年间谱禁对《盖氏族谱》的历史影响

这是前些时间写的拙作“乾隆四十六年莱阳《盖氏族谱》之谜”,现在拿出部分内容进行比对一下。

作为莱阳盖氏的许多族人都知道古旧版本的莱阳《盖氏族谱》编修大致有如下历程:  一、十二世盛贤公编制的北五支族谱草册(大致推算在明朝的后期形成)。  二、十四世範公首议合集一谱,十五世兆生公、十六世濂公编辑出版盖氏族谱(雍正版)(1723~1735年)。  三、十八世琢章公、二十一世绍曾公重修盖氏族谱(同治版)(1870年)。  四、十九世献廷公、二十一世桂馨公重修盖氏族谱(光绪版)(1900年)。  五、二十世义林公、二十二世树桂公、乃斌公、二十三世芳第公重修盖氏族谱(民国版)(1929年)。  此前我们一些人也都怀疑过,为什么雍正版与同治版中间间隔近150年,难道中间就没有重修过族谱吗?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族谱的信息就没有断代、丢失吗?  但是,在前几天查阅盖氏族谱(民国版)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是否被历史所遗漏、不被盖氏族人所知晓的盖氏族谱(乾隆版)呢?根据民国版族谱记载,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八世仁荣公也重修过族谱。  仁荣:盖範胞弟盖辕之玄孙,配王氏,乃是芦兒港王士茂的姑奶(即爷爷的姊妹)。   从同治版以后的族谱谱叙及莱阳盖氏的民间传说中都未见其踪迹,我想我还是相信族谱上的记载。  从情理上讲,这个族谱肯定是重修完成了,要不然不可能会留下记载,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呢?  目前我们仅凭想向猜测十八世仁荣公的族谱重修完成了,但是仅有一套或者几套手抄本,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木版镌刻,或者以后发生的的天灾人祸,这套族谱就消失不见了,没有流传下来,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找,我们终于在史料中发现了谜底:      这篇资料来源于綦彦臣所著《中国古代言论史》第十二章 清代:文字狱的高峰:  “湖北汉阳知府胡学成、广东连平知州胡功成先后罢官回福建故里。兄弟俩于乾隆十九年(应为九年)刊修家谱,内有"太祖"、"昭穆"、"武宫"、"炀宫"、"世室"、"升遐"、"笼罩天下"、"亲贤乐利"等"僭妄"字句。二人卒后,奸人胡作梅因图产不遂,便控告胡氏家谱有上述"悖谬之词"。福建巡抚定长上奏朝廷,认为胡作梅"挟嫌诬蔑",拟发附近充军;胡氏兄弟身为职官,非乡愚可比,竟将"僭妄"字句写进谱内,请旨革去职责,追夺诰命。得旨交刑部议奏。”  这段资料表明, 福建胡氏三修族谱是因为其内容有 “僭妄”字句和“悖谬之词”而被禁止发行的。  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曾发生过一次因民间修谱内容不合规范而导致政府出面干预的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江西巡抚辅德上任后,发现江西境内大量出现合族建祠现象。本来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同姓家族,合资修建祠堂,借以收敛钱财导致祠产纠纷不断增多。同时,受当时风气影响.各家族在纂修家谱时大都远攀古代君主作为自己的祖先,行文中也经常出现一些僭越之词。于是他给乾隆皇帝上书.希望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根据他的奏章,乾隆皇帝下令各省督、抚和地方官员留心稽查,也就是说对所属地区家谱内容进行一次审查,并明令禁止不准在省城、府城内合族建洞。辅德深受鼓励,在江西境内全力执行,逐族审查,调验谱书,果然发现问题很严重:江西各族谱中,始祖推到唐、宋,已属近代,而以两汉之前,三皇五帝为始祖者,比比皆是,甚至已远涉到盘古帝皇,据统计,江西境内家谱中载有荒诞不经始祖的共有1016种,足见这种现象的普遍。辅德在清查的基础上,下令所有这些族谱一律删除,并毁其版,而以始迁本地或世系分明者为始祖。

山东省莱州市沙河镇西杜家《杜氏族谱·续谱启事》

亲爱的杜氏族人:

    大家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科技已进入各家各户。现将续修祖谱改为自续方式,有欲续谱者,请将自家族人的有关信息,按照《新修族谱序》中的各项要求,在互联网上填写清楚;或将信息填写好传与我(因存在重名现象,在填写新内容之前,至少上溯两代,以免弄错),待全部续写完毕,正式出书。

山东烟台莱州古稀老人四年修编《张氏族谱》

 胶东在线8月19日讯(通讯员 卢璐 李明明) 族谱,又称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对于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的深入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现如今,族谱不仅可以区别姓氏源流,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是中国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

  在单山村,张姓是一个大姓,据《张氏族谱》记载,洪武二年,张氏祖先就迁徙至单山村,这位修编族谱的张文玉老人就是其中一员。张文玉今年78岁,是单山张氏第十七代,早在2002年至2006年间,他就开始了张氏族谱的修正、续编工作。说起修编族谱的缘由,张文玉这样告诉我们“当时家里流传了一部族谱,我一直视如珍宝,可经过仔细深入的研究发现,族谱从十三代开始就不完整了,为了不让族谱失传,不让子孙忘记自己的祖先,我开始了修编族谱的工作。”

  张氏在单山附近繁衍生息、枝繁叶茂,相差四代人,仅凭一己之力,修编族谱谈何容易。为了保证修编族谱的正确性,张文玉从2002年开始,凭着一辆自行车,遍访散布在周围乡镇的张氏后裔,从他的父辈乃至辈分更高的人那里向上寻根,尽量将老族谱上遗落的张氏后人添加进去,同时把他们的后人也捋顺清楚,一并写入张氏族谱。就这样,经过将近四年的时间,张文玉终于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工作。张文玉上了年纪,不会使用电脑,只能用毛笔编写族谱,族谱上一笔一划端端正正的小楷倾注了他无数心血。为了尽快修编好族谱,张文玉起早贪黑,夜以继日的将搜集的资料誊写到草纸上,每张纸上出现一丁点的错误都要废弃重新来过,仅废掉的草稿纸就摞了一尺多高。日子一天天过去,族谱的修编工作快速进行着,可张文玉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繁重的编写任务使得张文玉不能再从事体力活,走路都十分吃力,可看着《张氏族谱》的完成,他的心里如释重负,任何付出都值得。

  大家听说张文玉重新修编了《张氏族谱》,很多张氏后人都来到家里看望他,捧起族谱仔仔细细的看一看,竖起大拇指,发出啧啧称赞。时至今日,单山村的张氏后人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代,望着茁壮成长的张氏后人,张文玉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我会把族谱传下去,让后代都能找到自己的根,牢记自己的祖先,努力为祖先争光!”

山东省蓬莱市潮水镇张家窑村续家谱

山东省蓬莱市潮水镇张家窑村(曾用名:张家庄)(民国时用名蓬莱县羚羊保淳于社五甲),村委会正在组编村史,其中包括张氏世系图(简称“祖谱”)苦于对户籍在外的张氏后裔知之甚少,希望有意落户张氏族谱的男女同胞,把自己祖辈(包括上溯至豊(丰)字辈、“贻”字辈“泽、祜、贞”字辈)的男女同胞的姓名、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及职业职务等,通过网络发送至邮箱:zx0778@163.com,或书信邮寄至张家窑村村委会,届时村委会将在2014年年底赠送村史及祖谱一本。


张家窑村委会

2014年2月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初旺庄丛氏家谱——我之见解

现今盛世,家谱修续盛行。

  家谱修续,关键有老谱,家谱爱好者,四处搜寻老家谱。

  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寻到一本老家谱,却对家谱望而兴叹,太多谜团难知所以然, 

  因历史原因,老家谱记录太多模糊和不理解。这是因为修谱之时故意想隐瞒一段历史,或者在传抄当中笔误,或者音传耳误等等。太多的记载难以解释,这就需要现在研究家谱者进行艰辛的考证。

  见上图是新发现的蓬莱市初旺庄丛氏家谱,谱中开端就难以理解,也就造成了争议。以我之见如下:第三列:举,意思是思显生一男秀。第四列:其始迁祖为秀润林,意思是名:秀,字:润林。第六列:林董氏的意思有妻两房(或者是一妻一妾),一位姓林,一位姓董。第七列:秀林生尚仁,意思是秀与林氏生一子尚仁。

  得出谱系之图为:德祐--→世通--→俊忠--→实荣--→春--→兰--→砻---→梅(文登老家谱为栴,此家谱为梅可能因字形造成笔误)--→思显 -- →秀-- →尚仁--→天露----


  本文纯属个人之见,欢迎专家们点评。

山东烟台招远丛家族谱的续修工作扔在加紧进行

招远丛家族谱的续修工作自去年十月份开始,在丛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内查外调,搜集资料,研讨、合谱,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修谱工作仍在加紧进行。

招远丛家村是一个近千户的大村,该村群山环抱,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连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先进单位、经 营管理达标村、先进党支部等,村党支部兼村委主任丛春万,是自一九三八年至今第六任当家人,自六世皓祖迁此定居以来,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这次续修的族谱集村史、姓源、世系、家乘和丛氏文化于一谱,合招远丛家、山西孙家、山前季家 、蚕庄牟家、夏甸乔家庄、毕郭姜家、阜山栾家河七村丛氏和后迁至丛家村的王、庞、尹氏世表为一书。全书除序言、概述、属地沿革和大事记外,共分世系谱、资料谱、人物谱和艺文谱四编。大事记从西汉武帝时代开始,记载了从古到今丛氏家族及丛家村发生的一些有影响的事;资料谱包括历史文献和丛氏研究两部分;艺文谱含古今丛氏及丛家村人所作的诗词文联和故事传说;人物谱亦由历史人物、革命烈士、当代人物和基层领导等几个部分构成。书前附有古今照片资料。

据悉,该族谱的续修工作,预计到今年年底完稿,付梓印刷。

山东烟台《山东栖霞林氏总谱》终于问世!栖霞林姓人的一件大事!

经过十七载的风风雨雨,《山东栖霞林氏总谱》的修编、印制工作于近日正式完成。7月15日,《山东栖霞林氏总谱》发行仪式暨“栖霞林氏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在栖霞市安泰集团会议室隆重举行,全国各地的栖霞林氏宗亲代表7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2001年,林德玉、林天有、林守勋、林书华等人发起筹备“栖林族谱编委会”,先后吸收20多名热心族人加入编委会。2002年8月编委会成立后,便立即着手开展工作,并且确定两个工作方向,一是组织人员查阅资料、下乡调查,摸清栖霞林氏宗亲在栖霞市的分布;二是先后于到福建莆田寻根问祖,弄清栖霞林氏宗亲在莆田的祖源。

一位山东烟台栖霞年轻人修族谱的故事 

编者按:此前曾介绍过栖霞市蛇窝泊镇西荆夼村旅外年轻人柳栋馨为老家修族谱的故事。修谱不易,其艰辛只有亲历者方知,尤其是在当下追求经济效益的大背景下,这种举动付出的艰辛与收到的回报通常不成比例,有时也难以得到外人的理解,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柳栋馨自述的修谱的心路历程,写出去与有志者共勉。

一、因何而起

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对姓氏文化与字辈比较感兴趣。那时候就听我爷爷说过柳姓字辈谱是“成培清建运,钟毓耀光华,明泽常昭己,生辉永克家。”并且记忆深刻。

2012年的大连,12月到大连市公证处办理个人业务,到了办事窗口递交户口本身份证后,只听办事员说了一声:“我们是一家!”我们就此谈论了起来。

他曾听他已故的爷爷说祖籍是栖霞大庄头。我当时很激动的问他是哪一字辈?从哪个村来的?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他只知道自己是毓字辈,爷爷是运字辈,父亲是钟字辈,其他一无所知。知道有字辈谱,但是不知道全部。我办完了业务,互留名片后,我将字辈谱写给了他。

我当时就觉得很遗憾。我想到,像他这样的“闯关东”才两辈人,就已经把自己的宗族来源以及历史忘记的差不多了。作为年轻人,有必要传承自己的姓氏文化和自己宗族的历史。这件事我觉得家谱具有很强的重要性。

后来偶然机会得到了招远柳毓明编写的《胶东柳氏族谱》,我了解到了胶东柳姓宗族的起源、发展,让我知道了我们西荆夼柳姓跟大庄头胶东柳姓的发源地是有史记载的。

2014年,通过网络柳姓的一个QQ群,联系到一些柳姓宗族并且爱好家谱的人,从哪里我认识了福山柳於志宗亲,他将他主编的《福山高疃柳氏》赠送给我,这让我欣喜若狂。根据这本书,我知道了家谱修编的主要方法、方式以及格式,也知道了家谱中记载的村史村志是多么的重要,更让我看到了柳姓的历史人物可以做榜样。从此我便开始细细研读,并想自己要修西荆夼村的柳氏家谱。

二、筹备准备

在2015年十一国庆节,我回老家跟父母谈起修家谱的事情,父母是不同意我的想法的。一是西荆夼柳氏家谱在文革时期破坏严重,前人整理的也不全。二是我不在老家,收集资料太漫长,工作起来不方便。三,修家谱是一个长时间、耗精力、拼毅力、磨意志的工作,恐怕我不能坚持。

2016年秋,我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世系衍生表和相关家谱带回了家,父亲见状,便继续帮我收集资料。后来将村里的东一分支家册收集到,还有一些供奉图。

2017年农历新年,我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册,把全村柳姓分成了8个分支进行整理,形成了一份可审定版的《栖霞市西荆夼柳氏宗谱》。并在村里进行了公开宣传,并有很多乡亲到我家主动为我提供资料。

山东烟台海阳桃林于氏辛安支续修族谱征集资料

海阳辛安于氏族谱续修工作已经开始,希望各分支于氏宗亲提供资料和线索。我们要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与于姓历史相关的古籍、古碑文、宗谱支谱、手抄记录、世系关系、外姓族谱姻亲关系、老照片、历史传说等 海阳西南乡于氏宋季居莱邑县坊内宣化里,主要分布在以下村庄(包括不限于)海阳: 桃林 辛安 木桥夼 上下碾头 大店 前后黄塘(桃林支) 丛上 鲁岛 卓格庄 土堆头 英武店 何家 大山所

莱阳: 东关 东北关 庙后 赵疃 石沟 旧店 于家店 大小黑石埠 濯村 南关 梁好泊 吴格庄 大王家疃 玉石头

莱西: 林前(泉?)庄 夏格庄(一村)

希望各处宗亲帮助修好谱书,有比较了解族谱的希望联系本人提供资料,文字,照片,没事聊聊天均可




想要弄清栖霞林氏宗亲在栖霞市的分布情况,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据不完全统计,栖霞市60多万人口中,姓林的就有将近6万人之多,相当于全市人口的1/10,分布在全市300多个村庄,是栖霞二人口大姓。因此,编委会成员分工包片,各负其责,他们深入到乡镇村庄,走街串巷入户调查登记,取得原始资料,然后将资料审查、打印,然后进行统一审阅编排。直到2010年,栖霞林氏宗亲在栖霞市的分布情况才基本摸清。与此同时,编委会多次派出专人到福建莆田寻根问祖,在福建莆田的林氏宗亲大力支持支持和帮助下,终于弄清栖霞林氏宗亲在莆田的祖源。

家谱的编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把栖霞全市的林氏宗亲甚至上千年的林氏宗亲全部理清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栖霞林氏宗亲的历史悠久,追本溯源可以到宋太祖年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历史原因影响了家谱的编写,而且现存的林氏宗亲族谱资料匮乏混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记录各不相同,要确定一个准确的代数需要详尽而确凿的资料来证明。同时还要克服经费不足的问题。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编委会成员和众多参与者经过十七年的艰苦努力,花费五十余万元,终于将《山东栖霞林氏总谱》编纂成书。


【家谱】山东海阳辛安镇木桥夼《于氏家谱》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家谱资料均不做考证,仅供宗亲研究参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记载,请宗亲撰文并提供佐证资料和大家分享,本平台一时间予以推送。由于历史原因各支系家谱记载可能因为口传、转抄、损毁等原因造成记载出现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的,希望宗亲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切勿攻击诋毁。

海阳木桥夼于氏是海阳西南乡于氏重要分支,五世祖讳淮葬木桥夼西山,人称淮老茔,旧有坟墓数丘,除淮公外,其他所葬何人已不可考,今木桥夼于氏一脉均为淮祖之后,民间传说淮公本明昭勇将军袭盖州卫指挥同知于广之族,与桃林于氏同宗,成化年间,淮公建村于凤凰山东,白龙河(旧名)西,因进出村要经过河上一木桥,故称木桥夼,清初于七作乱,清廷大戮于氏一族,以致旧谱失传,后虽又重修然前八世已有名无序,可知世次名讳而不能知孰子孰孙,今可考者唯有八世晶、彦、凤之派,其余兄弟十数人世系俱已失考,亦有部分谱书不系统记载为莱阳元代河南伯玠长子于渊之族,然世次混乱,又均不能言其所以,考木桥夼之世次自于大公始,传二十五世左右,其年代或在明初,询问村里老人亦仅知与桃林同宗,早年曾去桃林广老祖茔祭扫,桃林村守泽支于氏与木桥夼于氏嫡庶之争至今两村仍有较大分歧。此派于氏附近发展村庄有木桥夼、英武店、钓泮村、桃林(国安支)、何家(俗称小于支)、莱西林泉庄等村,有了解的可以交流。

山东牟平《续修都氏族谱》序(都基民)

修谱之意义,古有精辟之述。明晓此意,方可参与其中,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承前启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我都氏一族,源出蒙古。始祖讳必里海公,金末为大蒙古国国王木华黎麾下五步探马赤军帅之一。金亡后,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兼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逝于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必里海公去世后,子抄儿、孙不老赤相继世袭其职。元明改朝换代之际,必里海公后裔子孙落户于民间,并取汉姓为都。都宁、都镇、都亮三公,为清修《都氏族谱》所记之都氏一世祖,神位供奉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北头村都氏宗祠。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族人都寿仁始修《都氏族谱》,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族人都孟实印制留传,将都氏祖源和世系传承后人,功德无量。之后,各地亦有族人续修,如民国二十年吉林省辑安都本德续修《都氏谱书》(西支七世祖呈宗后裔世系),建国后辽宁省复州都元富续修的《都氏谱书》(三世祖应邦后裔世系)等。以上虽属所在分支世系续修,但为都氏族谱补遗续新做出贡献。本人以都寿仁始修《都氏族谱》为基础,将多年来收集到的各地续修版本填续其中,同时根据各地族人近年来提供的“小家谱”逐一填续,形成了今天的《都氏族谱》(修订版)。

  过去组织修谱是家族,族长倡修,祠堂议事,举族参与,谱系基本齐全。如今斗转星移,天南海北,能够联系上的本身就不多,但能说出自己五服世系的少之又少,何况还有多少人不愿理会修谱之事。因此今日修谱就不是稽考难辨、挂一漏万的事了,而是家族历史之沧海一粟。好在如今是信息时代,通讯和联络已不存在距离,凡能联系到的,且能提供祖上世系的,均在续修都氏族谱填续之列。当然,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何时应该编辑成册并没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因此只好一个单本一个单本的成册。谁来续谱,就为谁成册,而且续谱之人往往是能提供自身五服以上世系之家,并在填续之后成册,因此各个单本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时间越晚,内容越全。当然,全与不全只是相对而言。

  《续修都氏族谱》作为抢救家族的记忆,延续的是原始族谱的传统规制,增添的是世世代代的世系,并未超出先人凡例,以此作为关心家族历史文化传承族人的一种精神慰藉。谨此。


                 甲午年庚午月癸丑日都氏十五世孙基民盥手谨识


联系我们
淄博飞越族谱印刷厂 
联系人:孙丰杰   
手机:13053336079/13053324289
电话:0533-5780791   QQ:512844459
邮箱:hlmpszhx@126.com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南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