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寇氏迪道宗谱续谱编委会向市图书馆捐赠《寇氏迪道宗谱》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4/06 17:03:04     来源:www.feiyuezupu.com关闭分    享:

潍坊寇氏迪道宗谱续谱编委会向市图书馆捐赠《寇氏迪道宗谱》

潍坊寇氏迪道宗谱续谱编委会于2019年1月30日向潍坊市图书馆捐赠《寇氏迪道宗谱》。

2019年1月30日上午,寇锋携子来市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代表潍坊寇氏迪道宗谱续谱编委会及《寇氏迪道宗谱》主编寇伟,向潍坊市图书馆捐赠2018年10月编纂完成的《寇氏迪道宗谱》。新编《寇氏迪道宗谱》九卷,首卷总述,二世分支谱八卷。二世分支谱八卷含山东张店瞻公支谱、山东安丘连公支谱、山东安丘怀公支谱、山东诸城恒公支谱、山东安丘文昌公支谱、山东临淄文亮公支谱、山东寿光文乐公支谱、山东昌邑文举公支谱等。

据寇氏宗谱记载,寇氏一族之先原籍山西太原府早阳县,寇迪、寇道兄弟二人于明洪武二年率子侄十数人迁山东,至今650余年,已传至25代。这部新编《寇氏迪道宗谱》的寇氏迪道族人分布地区主要涉及山东潍坊、日照、临沂、淄博的14个县市,是一部重要的地方文献。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族谱作为重要的地方文献捐赠入藏公共图书馆,不但能使家族历史文献得以保存传承,还能免费、公开地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


时隔77年 潍县四大家族之一潍坊郭氏再续族史

27日,60位郭氏族人代表齐聚一堂,参加潍坊《郭氏族谱》修续告竣会。据悉,郭氏族谱修续历时两年,新入谱者一万多人,为1936年之后修续族谱。这部家族历史成功“修复”的背后,是20余位平均年龄71岁的老人两年的辛苦付出。

    潍县四大家族之一的郭家,旧时论科举排行榜,“郭家科名如星烁”。本家望族占据一条长街,为郭宅街。据家谱记载,始迁祖郭礼,为山东聊城高唐人,后来潍设帐教书。历史上前后出8个进士,举人29人,秀才200多人。一至七品官员200余名,八到九品100余人,官爵高至户部尚书。其后人郭味蕖为现代画家。

    27日,记者在发布会上看到,重新印刷的《郭氏族谱》共有5册,其中3册为老谱,2册为新谱,共记载了30余支、16000余名郭氏族人的信息,涵盖了郭氏先贤528年繁衍生息、励精图治的内容。由于信息量巨大,仅5册书便重达8公斤。此外,本次续谱在传承旧谱内容、形式的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如增加了公元纪年、闺女入谱、女婿简介、外甥记名等新内容。此次新入谱者有一万多人。

    66岁的郭用闻老人是续谱发起人之一。他说,早在五年前他就倡议续谱。那时流世1936年版本,经历了战乱、文革等,已经所剩无几,频临失传,而且也不能准确反映如今郭氏的家族脉络。此外随着社会变迁,交通的便捷,很多族人已经搬至外地扎根生活,联系已不那么紧密,若再不续谱,子孙后代再寻根溯源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两年前,在全族人的支持下,修谱工作终于启动了。

    而在郭铭绪看来,家谱、族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民族文化不是大而化之的文化,而是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文化。在族谱里面,它记载着人们出生、死亡,一生做了什么事情。这些比较客观的记载,不但概括了人的一生,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与正史、方志互为补充。此次续谱过程中,就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记者了解到,为准确、快速完成修续工作,20多位老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编委会,一周工作五天,风雨无阻,义务编辑族谱信息。他们平均年龄已经71岁,大的已经81岁。尽管年岁已大,但他们认真负责,为核实真假走村串户、内查外调,为梳理族谱脉络,他们补漏拾遗、反复核对,为续谱的完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据介绍,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但居住分散,全国29省市均有郭氏后裔。在老人们的努力下,新谱把侨居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及国内诸省市的郭氏族人汇编起来,涉及1万余人。

    为族谱修续付出的,远远不止这20多位。郭氏文史研究会会长、郭氏族谱主编郭毅千说,修谱彰显了族人的凝聚力,此次修谱耗资30余万元,都是族人捐款所得,一位族人年过八旬,得知郭氏修谱后,乘坐轮椅前来捐款。郭毅千介绍,他们还要将郭氏族谱赠送给市档案馆、图书馆存档,方便人们查阅。

    本报牵线, 失散200多年的族人 找到“家”

    本次续谱新入谱者1万多人,共记载了16000余名族人的信息。记者获悉,本次续谱,除了让族人明晰自己的祖宗辈分外,还联络到了失散多年的支系。“老二支”后人看到本报关于郭氏续谱的报道后,联系到郭氏族谱编委会,并经确认为系出同门。而期间,他们彼此已“失散”了200多年。

    81岁的郭玉聪老人告诉记者,此次修谱,他们发现在“老二支”支系中,仅记录着五世、六世、七世的信息,到七世祖仁民后便断续,音讯全无,一直到1936年郭氏六次修祖仍未接续。“一开始修谱我们就开始打听这一支的消息,但也没有找到。”郭老说,到2012年底,有位族人拿着家谱前来询问。在对比族人所拿的支谱跟族谱后,发现支谱跟“老二支”的前七世的信息都对上了,这才将老二支的支谱续了起来。

    “其实这得益于贵报的帮忙。”郭炳祥是“老二支”后人,寒亭固堤牟家温庄人。他告诉记者,逢年过节就听村里的老人说,咱们郭家跟潍坊郭宅是一家,以前还互相串门。但也就是说说而已,既没有文字记载来佐证,也没有人行动起来去落实,就这么耽搁下来。但是他心里一直惦记这个事情,不只在一个场合提议郭家人应该寻根溯源。后来,去年10月,他侄子来电话说看齐鲁晚报报道了郭氏修谱的事情,问他要不要去寻根看看。他跟侄子一起去郭氏编委会核实,结果一对旧谱,完全卡起来了。

    “当时的心情怎么描述呢?”他笑着说,说复杂也复杂,简单也简单,就是孩子终于找到娘了,娘也找到失散的孩子了。据悉,此次续谱,“老二支”共有300余人入族谱。





《潍邑陈氏族谱》续修新版今年元月正式发行面世

《潍邑陈氏族谱》续修新版,今年元月正式发行面世。记者了解到,这是自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潍邑陈氏族谱》修成问世,历经184年之后,陈氏家族再次续修完成的新版族谱。

  据陈氏家族后人陈立祥介绍,续修的陈氏族谱,将原道光版线装12卷合并为一函四卷,一卷除汇集了原道光版有关序言、封典、敕命、志遗、墓志、行述等文章实录,新增了再版序言、潍邑陈氏族谱新编总目录、再版凡例补充细则等。同时,由原来的十七世,续修到目前的二十五世。续谱中新增家族成员18265人,其中:长支5582人,二支8061人,三支4622人。为方便查阅,按照陈氏老三支的传统,每支单独编成一卷。

  这部续修陈氏族谱,从2012年开始,由陈氏长支二十三世、民营企业家陈祖光先生主持,带领族众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在2015年12月共襄盛举付梓刊印。

潍邑陈氏家族,始祖陈大、一名大观,明初,因先世出仕潍州,自直隶沧州迁来,落户城里北门大街。明万历年间,长支九世祖陈所养开始修谱,崇祯六年(1633年)长支十一世祖陈调元写下原序。而后在清康熙、雍正、嘉庆年间曾多次续修族谱,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正式刻版成书,这是历史上完备的潍邑陈氏族谱,在国家图书馆有存。






山东滕阳蒋集合续谱总谱序


公元一二三四年辽金作乱族祖因兵赶散 , 弟兄三人从山西洪洞县来至滕阳临城 ,后乃移居西湾里许南坝定居。繁衍生息至明永乐二年 , 黄河三次改道 , 微湖东移 ,沉南坝 ,祖莹陷落 , 吾曹氏移居蒋集 , 生于斯、长于斯、聚族于斯 , 迄今约四十世近八百载。四十世以前无文献可考即以可考之 , 即定蒋集支祖为一世祖。明永乐末年 ,一世祖长支留正军卫赴广西 , 五世以后失考。二支有申祖居蒋集 , 明正德年间,三支有量之孙端公从将集分居北大旺庄,端子三,长子怡大公居北大旺庄。明嘉靖年间 ,次子怡二公东迁邳州崮子庄。怡三公东迁苍山曹河湾 , 六、七世失讳无考。四支有名于明正德年间从蒋集南迁涧头集便易桥。八世孙沛公于万历年间从涧头集便易桥又分居张范,四大支系因天荒、因兵、累于家计散居苏飞鲁、豫、皖乃至全国各地 , 其子孙尤盛 , 文者诗书、朴者耕田 , 喜相庆忧相慰 , 尊老爱幼族情之厚名扬乡里 , 遗憾的是历史种种原因 ,吾曹氏未能建立统一的族谱 , 以致造成有的孙冒祖讳侄列叔行更有其甚者 , 视骨肉如秦越可叹乎 !

今处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吾族人安居乐业。时值世纪之交 , 四大支系历次续谱均未能合成大谱。一九九八年春 , 有十八世孙洪亮公心系族情 , 久怀邳州曹氏归宗认祖之愿望,与余商谈 , 毅然率族弟洪侠、族侄传瑛、传尚驱车三赴蒋集、北大旺庄、涧头集追根求源归宗认祖。手捧列祖列宗精心绘制的族谱 , 如若观水 , 世系班班 , 昭穆了然,不胜心慰。其间承蒙蒋集、北大旺庄、涧头集父老乡亲的盛情款待 , 叙先世之旧、族系之情骨脉相关 , 何以能文字表达 。

回邳后邀集本族尊者、长者 、老者、少者二百五十余人共议一堂 , 闻归宗认祖之喜讯,无不拍手赞成 、畅谈合谱之大计。一致推选洪亮公为总发起人 , 当即邀吾曹姓与有识之士组建合续谱领导班子, 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 从事重修曹氏合续谱之伟大工程。历时一年合谱告成。十一月二十日又特邀蒋集、北大旺庄、涧头集德高望重的:十六世宪群、十七世化痒、守彬、十八杜文义、振殿、洪亮、十九世修训、传瑛、修珍、明礼、二十世怀彬、二十一世加起共欢聚于邳州宿羊山合续谱办公室 , 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 四大支系代表签约合谱协议 , 至此合续谱大业圆满告成。归宗认祖是此次合续土谱之大绩; 四大支系合为一体是此次合续谱之 主流。

吾滕阳曹氏合续谱大业告成是族人之大幸,功在当代、利在后世 , 此千秋大业当永载史册。先祖其德大同日月之光华万古长明。

嗣后吾氏予子孙孙观族谱,应遵祖训、守族规、严家教、兢兢业业、乾乾惕惕,奉公守法、 勤劳致富以这荣宗耀祖之族风流芳千古。

十八世孙宏瀛之次子 传璞 敬撰

古历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






山东潍坊都家村发现都氏族谱新版本牟平都氏历史新发现——西迁潍坊都家村

  翻阅牟平北头《都氏族谱》,“赴北”是常见的词语,但“西迁”未有记载。青岛都英杰先生提供的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于河街道都家村保存的《都氏族谱》记载,潍坊都家村都氏由宁海迁居。这一发现,填补了牟平都氏有关“西迁”的历史空白。同时,这份族谱关于都氏世系的记载,让我们对牟平都氏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潍城区都家村距牟平北头村约有五百多华里。据都英杰先生介绍,他与都氏文化研究会的都卫东会长等亲自到潍坊都家村拜访了核雕工艺大师都传恭先生。七十多岁的都传恭先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杰出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民国及建国初核雕艺术大师都兰桂之孙,潍坊核雕三代嫡系传人。都传恭先生存有《都氏族谱》,这本族谱是都传恭的父亲都鸿英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从祖碑背阴上的碑文记载抄录整理而成。此碑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这份族谱记载,本支都氏自大明成化庚寅年(1470年)由宁海迁居流饭桥西立都家村(今潍坊市潍城区于河街道流饭桥都家村)。一世祖都成,二世祖都邦,三世祖都朝阶,四世祖都一孝、都一敬,五世祖都代本、都代善、都代化,六世祖都吉,七世祖都时,八世祖都子明,九世祖都应林,十世祖都湘,十一世祖良贵、良佐……至今已延续到二十一世。本支都氏繁衍发展不是很旺。都传恭讲,仅他家就是三代单传。

 针对这份族谱,辽宁师范大学都兴智教授进行了初步研究。从1470(先祖迁居时间)至1932年(碑文抄录时间)为462年,这支繁衍到18代即历17代,每代27年,世系可信。虽然这里祖碑的立碑时间没有注明,但可以确定至少是民国之前。祖碑明确记载由宁海迁居,当时的宁海就是今天的牟平。浙江宁波有个宁海县,但民国之前不叫宁海。虽然辈份范字不同,但既是从宁海迁出,属必里海后裔应该没有问题。迁到新居地的后裔立碑时都是把早期迁至新居地的先祖立为一世祖,潍坊都家村都氏始迁祖应为“都成”,从迁居时间以及繁衍世系来看,要早于牟平都氏镇、亮、宁三公。本支都氏辈份范字与牟平不同,说明迁出时间较早,并与老家失去联系。这里已经明确迁出时间为1470年。

       潍坊流饭桥都家村这份族谱记载的先祖名讳,有几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地方:一是,牟平都氏先祖名讳这里没有记载。二是,这里提到的三世祖“都朝阶”与文登牟村发现的家谱记载二世祖“都朝阶”相同。三是,这里的朝阶公的下一代为“都一孝、都一敬”,牟村都氏为“都一贤、都一习、都一魁、都一讲”,辈字雷同。

       这份都氏族谱的发现,让我们对牟平都氏的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潍坊都家村和文登牟村这两份家谱版本不同于寿仁公编修的谱书版本。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距潍坊都家村都氏迁出年代相差387年。寿仁公编修牟平《都氏族谱》能找到的谱牒资料只能追溯到北头村镇、亮、宁三公,而且寿仁公编修族谱时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也只能限于牟平北头村及周边都氏。三公之前必有其人。至于潍坊都家村族谱提到的一世祖“都成”,二世祖“都邦”,三世祖“都朝阶”,与牟平都氏镇、亮、宁三公的世系对应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牟平都氏与三公同辈的或前一辈的外迁的,其后裔不在北头村及周边,寿仁公编修谱书时不可能将其纳入谱书之中。据此推定牟平都氏镇、亮、宁三大支之外另分支是可能的。当然,要解开牟平都氏镇、亮、宁三公之前的谜团,还需其他资料的挖掘来佐证。





潍坊市安丘75岁古稀老人续族谱尽心竭力投入

75岁的辛培芳已修了十年辛氏族谱,力不从心盼后继有人

  姓氏族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资料,具参考价值。水有源、树有根,查明根源、理清世系,从而发扬族风祖德,激励子孙奋发图强、建功立业,为后人示范,意义实在深远。安丘辛氏族谱老谱修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共26卷本。从2002年起,辛培芳老人在其他族人的鼎力相助下,开始了浩繁的族谱续修工程,从民国九年(1920)开始续修,目前,支谱多以修完,但汇编成总谱的工作尚待完成。今年75岁的辛培芳已力不从心,急于找到可靠之人托付续谱之事。

  续族谱十年全身心投入

  辛培芳生于1938年,安丘市郚山镇河西村人,原安丘邮电局退休干部,现居安丘市区。

  聊起续族谱的事,就不得不先说安丘辛姓人的来源。辛姓起源于莘国,祖宗辛甲。《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太史辛甲,文王封之于长子,相传上古时居住在山东。据史料,其望族居陇西郡(今甘肃兰州、巩昌、泰州一带)宗祠堂号“五龙堂”,山东莱阳、青岛、安丘、潍县、曹县一带有辛氏后裔。明洪武三年,辛氏一小部分由小云南乌撒卫大乐四村(现贵州省威宁市)迁至山东莱阳黄崖村,依附先有辛姓。先辛后式微,转依后辛。

  安丘历史上的辛姓名人,当数辛氏六世祖大司马公辛应乾,安丘父老爱以“辛侍郎”称之,今大盛镇人。大盛镇辛姓立村者为四世祖辛睿,为教授,赠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五祖辛礼(辛应乾父)四封赠至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五祖辛乐为洛阳训导,开封府教授,擢榆次县令。

  辛培芳老人退休后,在紧邻牛沐村的河西村老家居住,有段时间,临朐、沂水等地搞族谱的,都来河西查材料。牛沐村辛克友保存着一本辛氏老族谱,拿来给辛培芳看。先是老伴先鼓动着辛培芳修族谱,她说:“克友大叔光知道保存,你退休了没事,续谱吧,闲着也是闲着。”

  次日,老伴先去问邻居们,都说行,辛培芳便在家写出倡议书、提纲,设计表格,打印好后挨家发,墨黑、小洼、辛崖头等村都是走着去送的。辛家老族谱目前还有15部,续谱工作是从民国九年(1920)老谱的基础上往后续的,各支谱从十二世开始,全是他亲自或组织人搞的,多时60多人,费用是个不小的开支,但辛培芳从未问人要过钱,搬到安丘城住后继续做续谱工作。

  目前老谱、支谱有了,需要搞成总谱,工作量非常大,光墨黑一个村的就有多家支谱,现在需要有人把前十一世的和后来的各分支串起来,校对好、编纂为大谱。忙活续谱期间,来人,烧水、做饭伺候都是老伴的事,打电话吩咐儿女打印、复印等也是老伴的事,一家人全都跟着忙活。

  面对浩大的支谱汇编成总谱的工作,辛培芳现在犯愁了,他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怕不能很好地完成整个家族的修谱大事,很想把忙活了10多年的手里这些材料交出去,交到一个能够担当此任的人手中。守着床上摆放的一本本他自己亲自整理、誊抄的资料,辛老坦言:“姓辛的到了哪里都是自己的家,实在得很,我到沂水、临朐、昌乐都是这样,去了都是热情接待,所以续谱这件事能搞起来。我年纪大了,精力体力都不行了,想把这件事交出去,希望有能有为之士担任总编,别再后拖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之后还能有几人?”辛培芳着急地说。

  昌乐族人送他祖先画像

  笔者看到,在辛培芳家里,挂着明朝大臣辛童在职时画像的照片,是昌乐南亮辛童家后人相赠。辛童,字吉卿,牛沐里(今属安丘大盛镇)人,明朝嘉靖壬辰(1532)年春以甲42名中进士,先授官刑部主事,历官员外郎中,升山西佥事,后改任山西左参议等职。从宋代起,安丘共101名学子跻身进士行列,其中老辛家有两位,即辛童和辛应乾。看到辛童的画像,笔者自然说起辛应乾。辛培芳说,辛永乾的画像,可能还在辛永功的后人手中。

  辛应乾(1521-1593)原名子厚,号顺庵,牛沐里(今属大盛镇)人,为官后迁居安丘县城南门里,明中期大臣。嘉靖41年(1562)中进士,任长治县令。在任上,他除“青羊盗”,保境安民,受到百姓的爱戴,因此皇帝升他为潞安(今河北秦皇岛)知府一职,期间主持修建了秦皇岛书院--北平书院,后因功屡次升迁。任山西布政使(巡抚)时,传出了“一日三西”的佳话(与马文炜、韩必显三人同时晋升山西、江西、陕西巡抚)。任职期间,发展生产,整饬军备,加强雁门关等长城沿线边防,山西军民官绅皆对其赞誉有加。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期间,辛应乾主持丈量了山西土地田亩状况,著有《山西丈地简明文册》。后来辛应乾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告老还乡之际,他被万历皇帝授予兵部尚书一职,皇帝牵其手百般挽留,辛应乾坚辞,婉谢帝恩,据说这一幕当时被画师描绘了下来。辛应乾著有《三命全书》《劝善录》《官迹图》等书。明万历21年(1593)病故,葬在安丘西近戈庄。

  听老家上了年纪的人讲,抗日战争期间,辛侍郎的影(画像)还在,后落于辛永功手中。辛永功,祖籍大盛镇申明亭,原国民党杂牌军山东保安(俗称辛四团)团长,属济南战役中的起义投诚人员,终因作恶一方功不抵过而被人民政府镇压,辛应乾画像从此没了踪影,下落不明。

  儿时记忆助力旅游开发

  今安丘市大盛镇牛沐村西岭,岭顶早些年有建于北宋年间的瑞应寺,又称牛沐书院、牛沐寺,自宋至明,多次得到修缮扩建,至明嘉靖年间已形成了三进院落的宏大规模,香火旺盛。安丘县城东门城楼上悬挂一口高约六七尺的巨钟,与城西80里地的牛沐寺内巨钟为同炉铸成。每当牛沐寺僧撞钟时,县城东门的巨钟即嗡嗡作响。明成化年间,时任安丘知县的陈文伟在遍览安丘山水形制后,赋得《总咏安丘八景》诗,中有“牛沐钟声隐隐来”一句。“牛沐钟声隐隐来”由此成为古安丘八大景之一,牛沐寺与牛沐钟的传说也被列入潍坊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辛应乾小时候就是在牛沐寺(牛沐书院)读的书。

  大盛镇政府去年以来致力于打造牛沐钟声文化生态园,辛培芳撰写的材料应该很有参考价值。他小时候常来此地拾草砍柴玩耍,对于寺内的一些事情印象很深。辛培芳说瑞应寺多时曾有一百多和尚,庙内有高大的汉白玉塔,出安丘城,西望可见塔尖,1958年被砸了,还有七八十座历代留下的碑。寺内各大殿在什么位置,和尚宿舍、塔碑在什么位置他都记得。再是五棵宋朝时的大黄杨,粗细数足够两人搂,钟就挂在大树上,“大跃进”时期让公社木业组伐了做了家具、农具。寺内有大井,提水的井绳有一大抱,可见之深,传说井内有大蛇寄居,小和尚们趁主持不在家,捞出来煮着吃了,老和尚回寺闻香问由后捶胸顿足,牛沐寺遂逐渐败落,至“文革”期间毁掉。牛沐岭附近村如寺前(原名争子沟)、后沟等庄,留有很多关于寺庙的传说。

  牛沐岭山会、瑞应寺庙会都是农历四月初八,为安丘西南部地区大的庙会。四州八县的香客四月初七就都提前过来,不然会没地方住。辛培芳叹息道:“牛沐寺保留下来,至少会与雹泉大庙齐名,安丘的旅游文化产业会做得更好,当地人会更富。”

  爱好广泛生活乐趣多

  辛培芳夫妇共育有六个子女,均事业有成。两位老人常常很忙,辛培芳现在是城里两支老年戏迷队的琴师,拉京胡、二胡的高手,有时自己也唱,才艺是家传的,老父亲曾是老中医,精于二胡。老伴是安丘“佳和”老年歌舞队的台柱子,她们六个人的一个节目,在潍坊表演得过一等奖。“佳和”老年歌舞队在圈里很有名气,以秧歌、腰鼓为主,一些大型活动都少不了她们的身影。

  老伴擅长绣大大小小的成对心形荷包,一针一线纯手工,非常精美,亲朋好友都非常稀罕,送的人和收藏的人很多,远的还把荷包带到了美国。张老还非常喜欢养花弄草,尤喜梅花。

  辛光美先生曾在北京任美术教授,是位不折不扣的画家,早年退休回安丘城里朱田戈定居,擅长画梅。张老求得其雪梅一幅,视为家中一宝。辛光美老先生目前在安丘市老年大学教学员作画,安丘市兴安街道辛家窑村的那一支辛氏族谱就是他编的。




临朐许氏族谱续修委员会家谱资料交流会在县城(许家)农家小土鸡举行

 临朐许氏族谱启动已经三个月了,今天上午族谱续修委员会在临朐(许家)农家小土鸡举行前段资料收集汇报会。会长丰武、秘书长行之宗亲 顾问瑞昌宗亲和族谱召集人文录 、建中、 洪永、兆庆、 瑞金以及族谱续修骨干同新、振伟、瑞吉等宗亲参加。

丰武会长首先对大家前段收集资料的肯定,和宗亲们叙谱修谱的热情,布置了下一步的工作要点,大家利用春节回家团聚的大好时机,搜集整理各支系、各村的家谱资料。



新续凌氏祖谱(凌氏族谱。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凌马村一带。始祖邦楹自明朝洪武二年由山西省枣强县迁来青州凌马村。辈字:帮希得必基永清好春元喜本国宝明)




山东省安丘市北关陈氏族谱续修告知

北关陈氏族谱已有百余年未续修,近几年十八世孙潜心寻谱续修,老家谱已存有2部,在北关及安丘市内的陈氏家族已基本与老谱对接。从北关迁居外省、市、县、乡的大部分没有取得联系。希望看到告知后,在外居住的北关陈氏父老乡亲请及时联系家乡,尽快将陈氏家族情况查询明白,以便续修新谱。

联系电话:13686366709 13853693106 13906362929 13791668667

附部分迁居在外的陈氏家族情况:

三世行二按嘉庆二十年谱一本云后在胶州南塔桥

六世行一迁居金山后崔家庄

六世尚简

七世行五相传在广东省或云住 纟甬 苍街

七世初新再新迁居大王皋

七世克新迁居田哥庄

七世浴新迁居北夹埠

八世舜篁舜引迁居牛哥庄

九世金有迁东庄

九世时徵迁居牛哥庄

九世士菊迁居桑家窑

九世金有迁居东庄捐地创立

十世廷广在济南府吴家铺庄陈姓家

十一世圣香迁居林家屯

十一世克海迁临朐魏家庄

十一世圣合迁居许营

十二世崇礼迁三山官庄

十二世景尼迁居官庄

十二世恩迁居杨埠岭

十二世崇英迁大朱王

十三世广荣迁居宅科

十三世在庚迁居曹家大庄

十三世崇兰迁居昌乐田家老庄

十三世在府迁居城管东辛庄

十三世在亭迁居邱家庄

十四世德和迁居潍县王家坟庄

十六世居正迁居椿树沟

十七世振德迁居滨州市尚德乡刘迁村





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谭家营

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谭家营 谭氏族门昭示全国各地谭家营谭氏族人 通告 鉴于我谭氏族门人口众多,分支分布又多广,就目前而言,以科学施断,家谱的续修也只有各分支承担起各分支的续修工作,加之各地分支情况不同,不能强调过去人少统一续家谱,但我谭氏族门辈世用字,不能凌乱,宗祖传世,代代有序,天南地北统一。 自乾隆58年(即1793年)至一九五七年我谭家营谭氏族统一续谱至今,各分支辈世用字有些或少许添补,但如现在长支已迫在眉睫。又如现代人流向又广,急需知道老家信息。至此,我谭氏长支十六世谭景跃、谭景图、谭景送,十七世谭乐正,邀我族十三世谭清志,十四世谭正务、谭正题,十六世谭景古,十七世谭乐兑、谭乐学、谭乐存,十八世谭洪好,二支十六世谭德奎,三支十六世谭以玉共同商定,长支有谭景古选出的“聪达恭敦让,裕勣增禄祥,昆贤添瑞彩,家盛族益昌”。自二十一世起使用。二支已有谭德贵选出的“发栋锡岐富,湘炳晓振旭”,自十九世起使用,三支已在已有“有吉万春”基础上,有谭溯湘选出的“进金兆辉”,自二十二世起使用。并驱车特邀从谭家营迁出的我谭氏族人周围村庄,李家营谭景川,高阳谭景利,山后新村谭正连,潘柳屯谭景祥,闫家庄谭成武,高戈庄谭景暖,东姜戈庄谭为青,谭家庄谭际明,来到谭家营协定此事,确定我谭家营谭氏族人今后辈世用字,发于网上,以示明在全国我谭氏族人,望我族以发布的现辈世用字为据照办,致辈世用字有序,对有什么要求及提问请于下列人员取得联系。 高密市阚家镇谭家营长支二世祖谭龙之长子思卿后人十七世孙 谭乐兑 手机号码 13793687679 谭乐正 手机号码 15864409547 谭乐学 手机号码 15953661738 谭乐存 手机号码 15053620683 高密市阚家镇谭家营长支二世祖谭龙之九子思能后人十四世孙 谭正题 手机号码 15965052947 潍坊市峡山区潘柳屯长支二世祖谭龙之二子思贤后人十六世孙 谭景祥 手机号码 13053609773 高密市醴泉街道闫家庄长支二世祖谭龙之五子思谦后人十七世孙 谭成武 手机号码 2862199 高密市阚家镇高戈庄长支二世祖谭龙之七子思豸后人十六世孙 谭景暖 手机号码 13287482451 高密市阚家镇东姜戈庄长支二世祖谭龙之七子思豸后人十五世孙 谭为青 手机号码 13606369403 高密市大牟家镇长支二世祖谭龙之八子思仲后人十五世孙 谭际明 手机号码 13884813923 高密市阚家镇谭家营二支二世祖谭铸后人十六世孙 谭得奎 手机号码 15910119326(济南)17753181337 高密市阚家镇谭家营三支二世祖谭崇仁后人十六世孙 谭以玉 手机号码 15095150049 主办人:谭景跃、谭景古、谭景图、谭景送、谭得奎、谭以玉、谭乐正 执笔人:谭景图 受邀人:谭清志、谭正务、谭正题、谭乐兑、谭乐学、谭乐存、谭洪好 特邀人:谭正连、谭际明、谭为青、谭景利、谭景暖、谭景祥、谭景川、谭成武 农历:二〇一六年三月一十九日 公历:2016年4月25




寻找营丘滕姓同宗同族的人,我来自潍坊寒亭区河滩。家里人年事已高,希望可以续上族谱以了心愿。求助帮忙介绍



寿光蒋家营村蒋氏在续族谱,盼市民提供线索!

寿光市稻田镇蒋家营村的蒋氏老人在修补族谱时,发现住在潍城区的一支族人在上世纪90年代来过村里,之后没了联系。近日,老人们赶到潍城区松园子社区,却没能找到族人的下落。找到族人是该村蒋氏老人们的心愿,8月6日,他们向本报求助。

眼下,寿光市稻田镇蒋家营村的蒋氏村民正忙着续族谱。据该村蒋氏族长蒋九英介绍,上次修族谱是在1991年,距今已经28年了,很多孩子都成了大人,从7月上旬开始,他们重新修补族谱。

“这次续族谱,不仅把村子里的蒋氏族人加上,而且要把迁到外地的族人加上。”蒋九英说,他们在续族谱时,发现之前迁到潍城区的一支族人联系不上了。记者在他们的族谱中看到,该村蒋氏十七世时,有一支迁到老潍县,并在这里繁衍生息。“在1991年修族谱时,村里人到潍坊城区找过,他们当时住在亚星桥西侧1公里处,当时那里都是平房。”蒋九英说,当时这一支蒋氏族人还回过蒋家营村,现在族谱上还记载着他们的名字。不过,大家后来没再联系过。



山东省潍坊市逄王周氏联谊活动

 逄王周氏家人:您们好!为弘扬家族精神,团结家人,遵从寻根、修谱、传承、联谊的宗旨,凝聚逄王周氏力量,早日完成七修宗谱的续修,现进行家人聚会联谊活动,活动事项如下:

       一、活动主题

                 家人相聚一堂,共谋七修大计!

       二、活动目的

                 增强宗族意识,联系更多失散的家人,为续修总谱准备。

       三、时间

                 2016年12月25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七日)周日

       四、地点

                 逄王社区大院,七修宗谱办公室

       五、活动事项(初定)

                  1.查对、讨论族谱,共叙家常。

                  2.汇报2016年续谱工作情况,听取家人意见、建议,讨论、制定以后的方向和目标。

                  3.已完成支谱编修的家人,请携带相关资料,方便交流和探讨。

                  4.合影、怀念感恩先祖、共进午餐。

      六、报名方式

                 1.QQ群报名;

                  2.微信群报名;

                  3.办公室报名:逄王社区,七修办公室。

                  4.好再来全羊馆报名:省道下小路,逄王段路边。

                  5.电话、短信报名:

                      周汝华(18世):13964735123     周西安(19世):13953646858

                      周   汕(20世):13156961392     周顺昌(21世):13562633391

                      周海龙(21世):15965060990     周宝法(22世):13864643466

                      周钦才(22世):13465733638

      七、其它

   1.本次联谊活动自愿参加,交通自理,远方的家人到潍坊或安丘后,可安排车辆接送至逄王。

      2.费用:每人一百元,70岁以上老人及未参加工作家人不需交费。

  3.报名格式:名字-多少世-村或城市,报名于12月20日截止。


                                        潍坊逄王周氏联谊会

                                             2016.11.20

闯关东刘氏后人与潍城区刘家庄子村族人再续亲情

来潍寻根的刘东营、刘东深等仔细查看墙上的刘氏家谱。


  为刘氏祖先的辉煌感到自豪

  如今,在辽宁阜新一支刘氏家族已繁衍了9辈,家族后人300多人,主要居住在阜新、沈阳,哈尔滨及内蒙古库伦旗、呼和浩特等地。

  69岁的刘东深现居住在沈阳,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今天我们来的这6个人散居在东北、内蒙古各地,能聚起来也不容易。”刘东深说,回到刘家庄子村,让他感受到了回家的幸福与欣喜,这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从小就知道祖籍是山东,但不知到底是哪儿。别看我57岁了,在刘家庄子还是‘孙子’辈。”前来寻亲的刘玉平笑着说,他们这一支刘姓族人已在阜新生活了160年。现在他们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特别激动。通过族人的介绍,刘氏家族还出过兵部尚书刘应节这样的一品大员,他们也感到特别荣耀。

  “我们一定把这次回家的盛况、我们刘家辉煌的家史及亲人的盛情带回去,让大家共同感受家族的温暖。”刘东深说,他还向刘家庄子村的族人发出邀请,请他们到东北做客。





诸城市璊村王氏(王璊王)族谱续谱倡议书

各位宗亲:

    国有史以肃统纪,家有谱以昭敦睦。追根溯源,会发现奇人异士,多出于市井红尘;英雄业绩,长起于寻常巷陌。一井一木,见证先民足迹;一碑一石,记录沧海桑田。青山秀水,富藏灵气;田间地头,多有奇闻。世易时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是需要把这些整理记录下来,以流传于世的。重修族谱正是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我诸城璊村王氏(王门王)自始祖林开始,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后裔不可胜数,人才辈出。始祖林,原籍莱阳县,明中期入诸城县籍居璊村(现大、小王门村).原姓李,父亲在西府当官,卸任后回莱阳,经过诸城时生了重病,几乎无法起身,经璊村良医王氏治疗痊愈,王姓医生没有儿子,李氏用重金答谢王氏不收,只要求留下林祖为后,李氏答应了于是林祖在此安家生子。这就是诸城市广为流传的“莱阳李,王门王”的出处。”

    历史原因, 续谱之事一直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我族宗谱自清末编修以来距今已一百余年,如再不续修,恐世系混乱,族人相遇如同陌路!为让后人了解我族的历史,发扬祖先留下的优良传统,现由族人发起,成立了“诸城璊村王氏(王门王)续谱筹备小组”重修家谱,从而使我族世系分明;人人尊宗敬祖;增进家族和睦,促进社会和谐。

    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同宗无法联系。希望各位宗亲在百忙之中为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于此,我们郑重向族人倡议:在族中长辈尚健在时,应迅速行动起来,凡我璊村王氏(王门王)家族,字辈“良会承先泽、荣观念一源、嘉言惟懋德、禄祚自长延”里同胞人士,速与QQ家族群联系,亦可推举代表共议续谱之大事,发扬我先祖之精神,再创光宗耀祖之幸事。


    千古身后事,留予后人传!          


诸城市璊村王氏(王门王)宗族续谱筹备小组




山东省平阴县2000年《翟氏族谱》续谱工作人员

发 起 人:十三世孙咸刚            住翟庄

          十四世孙恒民            住县政府家属院

主 办 人:十三世孙咸海            住翟庄

          十三世孙咸刚            住翟庄

联系考查:十二世孙春新            住翟庄

          十三世孙咸华            住南门北山

          十三世孙荣森            住翟庄

谱名书写:十三世孙春琪            住平阴县师范

顾    问:十三世孙咸成            住平阴南门

         十三世孙咸章            住平阴县孔村

         十三世孙咸珍            住平阴安城

         十四世孙恒文            住平阴县试验中学

         十四世孙恒良            住翟庄

         十四世孙恒民             同前

编   写:十三世孙咸刚             同前

复   核:十二世孙春新             同前

         十三世孙咸华             同前

         十三世孙荣森             同前

注释:对标点符号、错白字作了技术性修改。




潍坊坊子区眉村梁氏,这边家谱从九世祖[乙明]开始的

潍坊坊子区眉村梁氏,这边家谱从九世祖[乙明]开始的,听老人们说之前的大水冲走了,现在的族谱也不知道在哪里了,仅在春节挂的家堂上可以看到了。现在辈子排到了[乐 善 好 施],不知有没有一样的,把前面的族谱续上。同祖同宗梁氏们联系一下吧QQ635404010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陈村栾氏家谱序

栾氏族谱序 



盖闻水之派流虽异而其源则同木枝兮虽繁而其本则一吾栾氏累世之理亦然余先祖讳文呈出于登之黄县明时同胞兄讳文只迁于潍北华疃庄居住传至七世祖讳合(和)又卜居潍北陈村庄特自立室家其墓茔地在杨庄东南于埠南面有碑为证以瓜瓞绵绵而子孙遂以繁昌弟恐流年愈远而忘先祖之由来故数年来十六世孙青年等欲修谱牒适此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正月同族叔士魁族侄道立至华疃约同族叔吉德族弟道中族侄侯补州右堂镐族孙鸿远议休谱牒然皆才识浅取华疃谱规模以成其事而当今后支分派别而详柯交叶接而统一庶几后世之有志者触目兴怀且得有据以绪云. 


二次修谱于光绪葵已年正月(公元1893年) 


由十五世孙 武魁 凤吉 凤祯 


族人 十六世 青云 青春 青泉 青选 青美 


十七世 道立 道先 


十六世 青田 


十七世 道贵沭手敬修 


三次修谱于民国元年正月(公元1912年) 


由十六世族 青广 青田 青池 


族人 十七世 道贵 道先 


十八世 思聪 思温 


二十世 中鑫 沭手敬修 


四次修谱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1年) 


由十六世族 青池 


族人 十七世 道贵 道先 


十八世 思聪 思温 


二十世 中鑫 沭手敬修 


五次绪修族谱序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当今喜逢盛世.神州巨变.故修以革故鼎新适应形势符合律法.此次修谱在村委大力协助下.族人热情支持下.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克清 中敏 中树 兴福 兴武 禄林等.闻之后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主编克公年过八旬不辞辛苦.精心细致的书写.劳苦功高.克元.福祥.中征.中家认真核对操作.沭手精心修绪而成.具体事宜见(凡例). 



寻找营丘滕姓同宗同族的人,我来自潍坊寒亭区河滩。家里人年事已高,希望可以续上族谱以了心愿。求助帮忙介绍





潍坊市寒亭张氏村王姓族史简介

据家谱、县志、碑碣等记载,张氏村王姓(简称“张氏王”)始祖王明,山西太原人。宋初,考取进士授潍州北海县令,卸任后定居张氏村。始祖王明是周灵王之太子姬晋的后裔,世称太原王氏。

始祖王明约生于北宋建隆初,故于庆历年间。王明的后代在明朝以前的四百年间,由于天灾战乱等原因,族人散聚无常,人丁不兴,几近灭绝。金末年间(1213-1224),村内仅剩八世祖王海、王山兄弟二人(据泰定碑载)。元代后期,王氏族人在张氏村已发展到二十余户,族人中出现了不少文官武将,如斌、安、琳、和等,王氏家族再度地位显赫,祖茔墓地也得以重修。但到元末,兵匪盗起、战乱不休,生灵涂炭,张氏村王姓仅剩十三世伯成、伯通、伯英、伯能四家。

明洪武十四年(1381)一月,朝廷颁令全国重新编制保甲,王氏四祖各以新迁住地分别编为二、五、七、八甲。即,住张氏村的伯能一家为二甲,住南柴埠营村的伯通一家为五甲、住北柴埠营村的伯英一家为七甲、住寺家庄的伯成一家为八甲(后又迁西关南园)。

“张氏王”家族中历有“郭王一家”之称。据王氏五甲宗谱记载,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由始祖王明的十六代孙王钊出继舅父,更郭姓,舅父郭公居潍县城里郭家巷。明末,为避兵乱王钊的后代多迁居乡村,散居在郭家楼、东七甲张、尧里王、才子官庄、桑家窑、南张氏村、南柴埠营等村。

“张氏王”家族居潍已达千年,经历特大战乱四次(北宋末、金末、元末、明末),造成众多族人颠沛流离,星散他乡。金元之际,四世祖王胜的后人,十一世百户公进,携银牌子迁去莱阳泊南,后人散居浮山石岭社、蚬子湾、莱州等地,现已成半岛旺族,世称张氏王东大支。又有明宣德年间忠义、忠礼、忠德、忠堂四兄弟奉令西迁,先后散居于昌乐东山、昌邑陆山、潍东王家庄、昌邑云山,各成支系旺族,他们在清代后期后,相继到张氏村认祖归宗。宋元之际,一支迁去海阳,目前该支族人多系伯祥、伯安、伯松、伯忠、伯党及伯通之后裔,部分族人又于明代后期迁去莱阳西玉泉村。有一支迁居河南汲县,该族中的王曰然考取了进士,明嘉靖年间来潍任县令,后定居潍城。王曰然的十代孙王寿彭,于清光绪二十九年考取状元。是年,王寿彭到张氏村认祖归宗,建状元坊与王氏家庙。

“张氏王”是潍县“十大望族”中历史悠久的姓氏,千年来,张氏村王姓已有族裔三万余户、十万余人。广泛分布于潍坊地区和山东半岛各县,如潍县、昌邑、昌乐、平度、莱阳、莱西、高密、胶县、即墨、文登、乳山及威海、烟台及大连金州等地。

“张氏王”家族文风绵绵,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有册可查的有状元1名、进士14名、举人35名、贡生72名,廪膳生员525名,七品以上官员达百余名。文化名人有:明末八甲湖广布政使王瑨、清初五甲进士郭知逊、清末翰林、大书法家王垿(蚬子湾人)、清末状元王寿彭、篆刻大家王石经、造船专家王公衡、解放军少将王良恩等。


注:

一,张氏村,唐末由张姓立村故名。现在隶属寒亭区开元街办。

二,潍县,宋元时期称北海县,明朝开始改称潍县。





山东青州夏庄支夏氏族谱后记

青州夏庄《夏氏族谱》后记


  我夏庄《夏氏族谱》修编在良庆公主持下,历时两年余终于喜成付梓,此乃我青州夏庄夏氏一大盛事,把分迁全国各地十八处夏庄本祠同宗聚合入谱,增加了我夏庄夏氏一族的亲切感凝聚力。实乃近百年来的功德之事,谨叙后记予记载。


  青州夏氏一族,自宋朝由莒县迁居青州,已有八百余载。几个世纪以来,先祖经商侍政、勤耕尚学,历经几百年现已生齿日繁,根深叶茂,族人遍布省内外。


  据《夏氏重修祠莹碑记》记载,我族自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修祠续谱至今已八十二年,由于战乱及文革等原因族谱和有关重要史料损毁遗失,仅有行辈和字辈二十四世口传至今,但字辈用尽亦名号难立,造成各村世系字辈前后不接乱象横生,若不及时纂修,恐属系世辈难辨,重修族谱成为当务之急。十几年来族人多次共议续修族谱,终为人财诸因而无果。二零一四年春,族人再议公推我族二十二世孙良庆公担承修谱重任,良庆公不负我族人之重托,主持并带头出资编修,此举乃古不负宗祖,今泽被族人,后恩及子孙之壮举,实为功德无量,彪炳千古。


  此次修谱是我族近百年来的一大盛事,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一、理清确定始祖脉络源流


  据《夏氏重修祠茔碑记》记载,更正了夏庄相传的源自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及河北枣强县的不实之说,确认了我青州夏庄夏氏一族宋时由莒县(现为莒南县)桃花峪迁来青州的史实。公元二零一五年十月五日良庆良俊在五莲云峰日照夏勇二位宗长陪同前往莒南县团林镇桃花峪村拜访先祖始迁地。据桃花峪村记:始祖逃荒至此落居成村,故名逃荒峪后以谐音改称桃花峪。经考察桃花峪现有夏氏几十户,查无老谱更无始迁资料,现桃花峪夏氏载入夏氏城阳谱。尚有我祖何朝何地迁往桃花峪之谜团未释待考。


  二、先祖迁居青州为官伺政建庄立祠


  我祖由桃花峪迁来青州东部裴家社,承蒙祖德福荫,家风朴正,人才辈出,历经谱前三世先祖讳智之子讳温元朝末期任寿光县令,在青州城北建庄立祠撰谱(今青州夏庄),尊先祖讳智为一世,并在城东北草庙村东南张家河北堐置莹田五亩,始祖讳智和二世祖讳温均安葬于此莹田。明朝时又在夏庄东南侧置茔田,十世祖讳象晋葬于此。(据夏庄祠堂《夏氏重修祠茔碑记》载。)


  九世祖讳詠,字永言,天启辛酉(一六二一年)恩贡授赞皇县令。(记载一:《乾隆赞皇县志》卷之六、官师五、载记:益州人贡生。记载二:《康熙益都县志》卷之六、四十一、载记:赞皇知县。记载三:夏庄祠堂《夏氏重修祠茔碑记》亦有记载。)


  十世祖讳象晋,詠之子,拔贡清初任山西大同府南路通判,加管云镇兴屯。(记载一:《康熙益都县志》卷之六、四十三、载记:詠子拔贡山西大同南路通判加管云镇兴屯。记载二:夏庄祠堂《夏氏重修祠茔碑记》亦有记载。)


  三、理顺了各地各村的属系


  顺治年间有族人从夏庄迁至西阳河村,后陆续分迁小贯店、尚家、孤山庙、陕西三原县大成镇太合村、西安市。尚有迁至安丘景芝一支失联未能入谱。明朝有族人自夏庄迁至青州城东夏辛村,后有族人自夏辛迁至临朐辛寨南流村、夏家台子、夏家大山、西夏家庄,五井颜家楼。一九六零年有族人相应国家号召支边迁往吉林省白山市安家落户。另有三支在解放前由夏庄迁至青州北魏南村、李仙村、大刘村。十八村夏氏共为一支,青州夏庄为始祖建庄立祠地。十八村中尚有安丘景芝失联及临朐五村因无人主事统计故暂未入谱待后人择机补录。


  四、拟定了排行字辈


  在良庆公主持下,经多次广泛推敲论证,本着避先祖名讳便于相传的要求,确立了二十五世至四十八世共二十四个世次的字辈:“广敬昆业曙开盛章全运立琭乐进灵方昊林丰义奎延荣昌”。此字辈采用四言古诗的形式编排,首联八字意在昭示后人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开创宏伟基业;颈联八字意在冀望后人知诚正心、修身齐家、积善养德;尾联八字意在寄托后人以博爱包容之襟怀,开创家族繁荣昌盛之愿景。


  五、本谱世系字辈合一


  在良庆公主持下良俊、德海、良政、同升、来生、成杰、景顺、中军、金明、昭玉等各村代表反复推敲论证,确认世系班行。后辈子孙自颁谱日起,新录名号须按本谱世系字辈命名,勿越世系,勿另立辈号,以防迷乱无序。


  六、完善史料


  本次修谱补绘原悬挂于夏氏祠堂中的二世祖讳温、九世祖讳詠像及夏庄祠堂原貌图、草庙茔地和夏庄南侧茔地原貌图。


  七、此次修谱按在世每人五元的收费和部分捐款,困难村和困难户免收免捐,费用不足部分良庆公主动承担。


  八、此次修谱得到有祥玉、有令衡先生闫金亮博士、书画家李辉老师的鼎力相助又得到全国夏氏宗亲总会、山东夏氏宗亲会和士延、继长、同升、云峰宗长的关心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此次修谱蒙父祖长辈之信任,深感责任重大,唯谨严推敲不敢假托以失真,不敢借重以矜美,亦有景芝宗亲失联及临朐五村宗亲未曾入谱,尚有诸多疑团未从释解,谨以《康熙益都县志》、《乾隆赞皇县志》、夏氏重修祠茔碑记及族中老人记述等有关史料纂辑成册。但因余等德薄识浅,挂一漏万疑团未释在所难免,尚有谱牒不全和联宗遗漏之痛,望合族父老及后世子孙承前启后斟酌斧正。


  青州夏庄夏氏二十二世孙良俊谨记



山东青州夏庄支夏氏族谱序言

序言


  国史、方志、族谱是构成我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三大基石。国不可无史,县不可无志,族不可无谱。史可以知古今,志可以明衍变,谱可以辨支系,缺一不可。国昌编史,家旺续谱,自古如此。家族之谱牒,旨在明祖源、清世系、睦宗亲、启后人。修谱之举,可上慰列祖,下泽子孙后代,绵荣千载,功德无量。


  夏氏始祖,上可追溯到四千三百年前舜让帝于禹,建国号为夏。此后枝分叶布,世代相传,遍及九州。青州夏庄夏氏一族,已世守青州八百余载,已传二十四世。具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夏氏重修祠茔碑记》载:祖自宋时由莒县之桃花峪迁于益都裴家社。越三世,讳智生子三,长讳温,字和之,历升寿光县令,始移居夏家庄,置祖茔,建家祠,迄今六百余年矣。后数世讳郁生子二,长讳曰炎,生子三,讳谦、让、詠。詠自拔贡任赞皇县令,生子三长讳象晋,由拔贡任大同府通判。其后贡监庠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我夏庄夏氏一族,在元明清三朝,伟绩绵绵,代代英贤。而分流异,亦出处扶疏。


  青州夏庄夏氏之谱曾有遗失,致代系难考,续修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今已历八十余载。原族谱藏奉于夏氏宗祠,不幸毁于文革之乱,此乃本族一大不幸。所赖茔碑有所记载,尚可考据,遂不致枝枯脉断,渊源不清。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续修我青州夏氏族谱应时顺意,刻不容缓,而一旦启动起来,却又非易事:面临人、财、物等诸多困难,况支系繁杂,居住分散。欲将格支系族人续齐不漏,实难及也。然我族担当者代不乏人,便有夏氏二十二代孙良正、良俊、良庆等毅然担此重任,倡导,得到青州各系族人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遂于公元二零一四年六月,正式筹划续修家谱之事宜。先成立修谱领导班子,落实各支系夏姓工作人员,制定详细计划,逐一分解落实。其间,各成员尽职尽责,相互配合,各有多位耄耋老人主动参与其中添缺补成,出谋献策,成众人拾柴之势。经共同努力,时经岁余,青州《夏氏族谱》终以完稿付梓,族谱重光于世,乃本族一大幸事。我青州夏氏从今又上明根系,下继枝条。当此之际,众族人无不欢喜鼓舞。


  因原谱佚失,各族支辈字用字较为混乱,为规范统一辈字,借此修谱之际重新确定了二十四个辈字,依次为:广敬昆业,曙开盛章。全运立琭,乐进灵方。昊林丰义,奎延荣昌。


  续修《夏氏族谱》,乃吾辈应尽之责,亦是阖族之众望。新谱面世,填补了近百年谱之空白。借此修谱之契机,祈望宗亲族人精诚团结,和衷共济,继圣祖之遗风,承先达之厚德,携国运之康庄,和亲睦族,香繁烛旺,更创辉煌!


  青州夏庄夏氏二十二世孙良庆谨序


  公元二零一六年孟夏





山东省青州府蒲菇县张氏族谱序言

语云:木有根枝繁叶茂,水有源川流不息草木皆然人何异乎。

始祖讳訔公原籍系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公元一三六九年(明洪武二年)兄弟三人奉命自河北省枣强分发徙至山东省青州府蒲菇县(后改为博兴县)始祖行二。

伯始祖讳钊公分居马岺社岺子村至今来往密切如同一村。

三始祖讳凯公东往安丘短住后返回桓台县驻脚薛庙后到义和落户,同宗相续可喜可庆也。

始祖善捕鱼沿乌河岸龙航沟结庐以鱼为生,人丁繁衍年久形成村庄名曰张家庄子,因系辛旺社即为辛张村。斗转星移迄今六百三十六年历经四朝传二十一世。已成博兴东南店子镇一大村落。但总因地势低洼屡遭水患,虽清康熙六十年开挖预备河,光绪十七年疏通小清成为新河至此我村三河相夹水落地出土质肥沃,已成鱼米之乡,福祸相依仍是水患不断,仅光绪二十四年黄河韩家庄决口水势汹猛淹没村庄,家财物资尽葬鱼腹,谱书随失。

自此连续三年决口未堵幸有祖传捕鱼传统,靠水吃水战胜灾荒竟无有逃荒要饭之说,实事也打造了辛张人(包括后入住要倪、李、刘诸和睦相处同村共济)憨厚勇敢的性格,能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天地人和人丁兴旺成为一方富村,历史上曾名人倍出影响一方。现在张氏子孙遍布全国乃至世界都为革命建设做着贡献。也为他们日后寻根可依追源有据作此良举,但由于失谱虽九族相亲实世当续则原谱无存难稽当初已成憾事。今据北村谱载及前人所传七世虽不详尽亦有略陈以补前歉,聊慰忠魂。时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庶民殷实百业俱兴之际,人们酝酿续谱事宜,又鉴于近百年来兵灾之乱民不了生诸事搁置。

今逢盛世集思此事顺成章,遵照本祖志增、道纯、学农众长老之意,推举宗銮、怀忠、洪恩、长岐致家,支书振友、主任金明支持众人一呼百应,学铭荣勋公也参与此事,幸有前贤季良、殿甲、延明诸公谱续供考,时经遇年,奔波劳顿续告成望后世子孙慎终追远董永遗风,立德启家富有传承(共分三十五支)即成众公居于为序。予本才疏学浅实无此能,但又义不容辞今经与书钦、致尧、商议撰成此文仍恐错误难免,侯贤者矫之谨奉为并数言以志。




大王王氏向青州市博物馆捐献《大王王氏族谱》

潍坊3月16日讯(青州电视台  闫斌)3月15日,大王王氏续谱委员会向青州市博物馆捐献《大王王氏族谱》。青州市已有多个姓氏的谱本问世,今又有《大王王氏族谱》,实乃青州一幸事。

族谱在于追根溯源,盛世修史(志)续(修)谱,是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大王王氏族谱》详细记载了自明洪武二年王氏家族由河北枣强县移民至青州,历世30代,六百余年的历史资料,完整系统的展现在合族谱书里。市博物馆为大王王氏续谱委员会颁发了捐献证书。



台头郑氏家族:续修族谱,传承好家风!

自古以来,国有史,乡有志,家有谱。一个宗族的发展,不能忘记历史,一个宗族,就是一条血脉搏。族之本在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繁衍的历史见证,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联系全球华人的亲情纽带。使族人的亲和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内固民心,外结侨情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编撰统谱是追溯得姓渊源,彰扬受姓始祖,探索血脉演变,记录传承脉络,让族人知道自己的血统源流,知道祖先创业的艰辛;经历的磨难,获得的成果。进而弘扬祖德功业,修复先贤圣迹,光大中华精魂。为寻根问祖提供重要资料,能起到教化,存史的巨大作用,很有历史、文化价值,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


  编修宗谱,国家政策允许,发了文件,是鼓励和支持的,收集、收藏编修宗谱是延续民族文化,增进感情,交流信息,发展城乡经济,促进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的一件大好事。


  因此,统一认识,明确修谱的目的意义。伟大革命家孙中山指出:《家谱》记叙中华民族又宗族的团结,扩展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具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欲兴民族,先从团结宗族入手。毛主席也曾指出:祖宗不敬,谈何爱国。族谱,是血缘文化的产物,是一个家族的史书。它记录一个家族流源演变的历史。如该族的起源,发展,繁衍生息,世系演变,支脉迁徙,辈序字派,祖家业绩,家规家训等,历来深得普遍家庭的喜爱,并获得多数家庭的珍藏,世代相传。续作族谱的目的,是为了继承祖宗遗愿,承前启后,以祖辈的崇高德行和辉煌业绩,激励族人爱国爱乡,爱族爱民,尊老爱幼,敬宗睦族,艰苦奋斗,遵纪守法,为创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做出贡献,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繁荣贡献力量;为子孙后代追本溯源,认祖归宗,衔接世系,提供依据。因此,续修谱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否则,子孙后代将无谱可循,难以追根溯源,甚至昭穆不明,辈序不清,视族人如路人,忘祖乱论。所以族谱的作用是“明世次,别亲疏”。让子子孙孙能“知源流,序昭穆,悉来自,晓辈分”。现在修谱,也是为将来续谱,使张氏家族一脉相连,永续不断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古人云:“三世不修谱,是为不孝”。只有修好族谱,才能上不负先人,下无愧于后代子孙。


近日,在台头镇,上百名郑氏族人就相聚在一起,举行了续修族谱颁谱仪式。

郑氏家族续修族谱颁谱仪式在这个宽敞的车间内举行,在现场,上百幅记录着家族血脉传承的族谱挂轴在车间北侧一字排开,引起了前来参加颁谱仪式的郑氏族人的关注。

郑氏族谱续编工作历时近一年的时间,于2016年底完成。主持修谱工作的郑振国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台头镇郑氏族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进一步挖掘郑氏家族史料,理清家族血脉关系,加深族人间的感情,他们提出了续修族谱的想法。

台头镇郑辇、大坨郑氏一族,有谱可查可追溯到清朝道光21年,本次为十次续修。据了解,公元1369年,郑辇、大坨村郑氏先祖跟随当时的迁民大潮,于明朝洪武二年从河北枣强迁到寿光。

经过650年的繁衍生息,目前台头郑氏一族已衍传20余世,除根在大坨、郑辇的1.5万口人外,还有分居德州、东营、坊子、青州、广饶等地的族人,这次续修族谱,增强了郑氏族人的凝聚力,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次郑氏宗谱续修,既沿用了老族谱体例,又不完全套用,把嫁入郑性家族的女性和外嫁的郑姓女子一块续进谱内,破除了重男轻女的陈规旧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历代郑氏族人无不以“耕读传家,义方教子”为族训,形成了诚信仁义、勤劳节俭、严教子女、和睦乡里的宗族精神。


山东平阴老博士庄李氏族谱续修中


我是山东肥城李氏鸿字辈,祖上自民国时期由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老博士庄搬迀自肥城市石横镇,2017年底,老家平阴县老博士庄李氏续修族谱,听老人说,本家一支迁至青州,但无联系,请各位吧友相互转告,急寻平阴李氏宗亲,辈份是,毓德延(田),庆克继鸿功,肇修正道,汝世可永,请吧友转发,谢谢了!!



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桃园庄刘氏家谱!想知道祖上是谁!后续家谱!认祖



山东省东平县林马庄夏庆奎续谱信息

大家好!我是山东省东平县林马庄夏庆奎,我们正在续谱,我们这支夏氏,尊得嶺祖为始祖,我们曾赴青州寻根,并赴河南省查访三叔祖后人,均未果。观族谱,由于迁徙、动乱等历史原因,每次续谱都有不少族人被遗漏,发布这些信息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现代通信技朮复盖面广传输快捷的特点,让本支族人的后人看到,并且期待各位宗亲提供相供相关信息,或有惊喜,不胜感激!



张久胜宗亲寻青州府张氏寻根考究

一、寻根人:

张久胜

二、祖籍:

青州府

三、民族:

回族(口传)、满族(赐为镶黄旗)

四、猜测:

口传与淄博白马张谱头吻合,取名字符合张晓后裔,因淄博白马张十二世赐为旗人,就没后续了。没有家谱,按4个祖父的名字破译锁定地理位置是淄博一带,根据口传吻合白马张的谱序。我大胆猜测为青州府白马张,当然只是根据口传猜测,并无充实证据。

五、先人事迹:

我们曾祖父张肇英是在光绪末年朝廷调派的在江宁府(现南京市)海关收银俩的,后来又派到安庆府(现安庆市)还是海关收银俩。





我是山东青州市弥河镇郭家市庄村20世辈郭础泰,寻河北枣强郭姓之源郭师厚长子郭伯禄后裔续谱之事,郭师厚、师得亲兄弟2人叔兄弟六人,其中兄弟5人迁至现山东青州、潍坊现此处正在续谱,特寻郭伯禄之后裔。


联系:郭础泰

电话:15095130647






山东青州《益都房氏家谱》(转房俊昌之帖)

山东青州《益都房氏家谱》(转房俊昌之帖) 楼主 

     齐人隋司隶彦谦公有墓在章丘,其子唐司空梁文昭公元龄公史言籍临淄,则房氏之为青州人其来久矣。余家宗谱所载则云,明初时始祖子忠氏由燕东枣强县徙来者,并其传其故里曰铁佛寺或曰棘子沟。且就迁来者不止一家,凡在同邑并寿乐近县多言是枣强来者。嘉庆壬戍余,北上见枣强人则问铁佛寺棘子沟之所在,人皆不能确切言之。沧桑变矣。并有云彼之先世

——《房氏家谱序》


    一世:始祖子忠。原籍直隶真定枣强县铁佛寺,自明初迁居青州城北大王庄,其先无可考,既以初居青州讳子忠者为始祖,元配蒯氏。

——《益都房氏家谱》

注:"益都"既现在的"青州" 

本报讯100多年前的《益都房氏家谱》是什么样子的?从中又能诠释怎样的家族渊源?11日上午,记者在高新区潍大花园李先生家中,目睹了其真面目。


  记者看到,李先生的这本《益都房氏家谱》,外面包裹着蓝色的纸装函套,除了个别地方有破损外,其余都保存较为完好。翻开函套,里面是6本线装书,书为软皮平装,长约27厘米,宽约18厘米,厚度不等,由于年代久远,书籍纸张泛黄(如图)。


  翻看该书,其文字皆为繁体,其首卷为序,记录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房氏后人续谱写序的经过,前8页为朱栏红印,其后皆为馆阁体小楷抄录,两者皆为竖行排列,字体工整秀气,赏心悦目。翻阅房氏家谱序,记者了解到,现今青州房姓一族“原籍直隶真定府枣强县铁佛寺人,明初迁居益都城北大王庄,其先祖无可考,即以初居青州讳子忠者为始族可也。”


  家谱序中还记载,康熙13年,房氏10世孙房兴朗始做族谱;嘉庆10年,房氏14世孙房天培等人议定“明初来益,崇德师贤,孝友同守,忠厚家传,长保泰和,福禄绵延”24字为行辈字,“后合族务须遵照,续添人丁按序次均取一字以命名字,15世起,周而更起,不得任意取字”。家谱序中还记载,这本家谱是光绪25年(1899年)房氏20世孙房德宽修谱续写的,距今已100多年时间。


  据介绍,李先生为我市高校职工,自幼喜欢收藏、研究文史书籍。春节前李先生从朋友处获悉寿光一市民手中藏有《益都房氏家谱》手抄本,随即登门拜访,经过多番周折,近日终于高价购得,视若珍宝。


  潍坊学院从事文史和族谱研究多年的图书馆馆员徐靖国看完该家谱后介绍说,收藏、研究宗族家谱对于后人了解族宗达官名士、姓氏传承,研究当时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以往发现的家谱都是印刷本,家谱记事呈竖行树枝状;而李先生收藏的这本《益都房氏家谱》为朱栏刊抄本,即印刷了红格后手工抄录的,且家谱记事为横行,这是因为“竖行数世而乱,难以复续,横则万世如灌珠,可继无穷也”。徐靖国分析说,手抄本家谱一般为原谱,或称为母谱,存世少,这本《益都房氏家谱》应当为海内孤本,十分珍贵,家谱上多枚刻制精美的收藏印章也证明了这一点。




山东青州田庄田氏族谱

山东青州田庄田氏族谱

    青州田庄田氏家族一百多代繁衍声息,枝繁叶茂,源源流长.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I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I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32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据舜重A世系[H供⒖迹A[26代]池《氏宗V》B[43代]《永济旅游网-舜裔姓说》,在此之前的传承关系有以下两种说法:

  A、1S帝―2昌意―3―4虞幕―5Fs―6敬康―7句望―8C牛―9瞽叟―10虞舜―11商均―12虞夏―13仲A―14太玄―15叔容―16[翼―17端明―18景旭定―19勾^―20禹{―21`冠―22德懿―23感亨―24余念―25平仲―26越52世虞父―27胡公M

  B、 1S帝―2昌意―3―4虞幕―5Fs―6敬康―7句望―8C牛―9瞽叟―10舜(姚重华)―11商均―12夷伯―13强馀―14颉―15思―16友―17龙―18寿胖―19叔仪―20康仲―21祖妫―22发(谥思公)―23妫方―24振―25维―26寿固―27敖―28元捷―29偃―30姑益―31公允―32蔺―33顼叔―34野―35无―36胜―37叔正―38献子―39亚寿―40原寿―41梦延―42瘀遏父―43妫满(胡公满),在B中中又有将“友―龙”作为同一人的。


    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历公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10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传承关系是:


  胡公满―皋羊(申公)―突(孝公)―围戎(慎公)―宁(幽公)―孝(厘公)―灵(武公)―燮(平公)―圉(文公)―鲍(桓公)―跃(厉公)―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


  田姓在延续过程中,田书之子孙占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其传承关系是:

  田敬仲(陈完)――田稚――田昏――田文子――田桓子(无宇)――田书――孙占。


    2、出自黄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废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京师不久便被各诸侯攻破,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改名换姓为田终。后子孙也以田为姓,称田氏,多在北京附近。 


    田姓由陈姓分出。值得一提的是,田氏代齐历8君184年后被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齐王田建的三子轸,后来在楚国为相,封为颖川侯,复改为陈姓。也有改姓王的:




诸城市璊村王氏(王门王)族谱续谱倡议书

各位宗亲:

国有史以肃统纪,家有谱以昭敦睦。追根溯源,会发现奇人异士,多出于市井红尘;英雄业绩,长起于寻常巷陌。一井一木,见证先民足迹;一碑一石,记录沧海桑田。青山秀水,富藏灵气;田间地头,多有奇闻。世易时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是需要把这些整理记录下来,以流传于世的。重修族谱正是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我诸城璊村王氏(王门王)自始祖林开始,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后裔不可胜数,人才辈出。始祖林,原籍莱阳县,明中期入诸城县籍居璊村(现大、小王门村).原姓李,父亲在西府当官,卸任后回莱阳,经过诸城时生了重病,几乎无法起身,经璊村良医王氏治疗痊愈,王姓医生没有儿子,李氏用重金答谢王氏不收,只要求留下林祖为后,李氏答应了于是林祖在此安家生子。这就是诸城市广为流传的“莱阳李,王门王”的出处。”

历史原因, 续谱之事一直没有提到日程上来,我族宗谱自清末编修以来距今已一百余年,如再不续修,恐世系混乱,族人相遇如同陌路!为让后人了解我族的历史,发扬祖先留下的优良传统,现由族人发起,成立了“诸城璊村王氏(王门王)续谱筹备小组”重修家谱,从而使我族世系分明;人人尊宗敬祖;增进家族和睦,促进社会和谐。

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同宗无法联系。希望各位宗亲在百忙之中为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于此,我们郑重向族人倡议:在族中长辈尚健在时,应迅速行动起来,凡我璊村王氏(王门王)家族,字辈“良会承先泽、荣观念一源、嘉言惟懋德、禄祚自长延”里同胞人士,速与QQ家族群联系,亦可推举代表共议续谱之大事,发扬我先祖之精神,再创光宗耀祖之幸事。


千古身后事,留予后人传! 


诸城市璊村王氏(王门王)宗族续谱筹备小组

筹委会联系QQ群号329331601

联系人:王先胜 王泽鹏

2014年11月10日


诸城北关杨氏正在续谱,南五支,北五支,有同宗者,请联系,电话13165260007,qq1040649393





诸城市舜王街道大潘庄田氏族谱序

诸城市舜王街道大潘庄田氏族谱序

  田氏老谱因已失踪,无处寻找各支现有人对世次排列、辈次的顺序,无法安排老少、称呼不一,新生孩子无法起名号,因此大家商议决定重续新谱。

先找对田氏历史了解的人员组成续谱委员会,然后分工负责、调查、采访、摸底,找到根源,制成材料,汇总、编辑、抄写、印刷。

  首先找到现有老属,根据老属记载作根据,又采访几个八十多岁、九十多岁的老人对田氏历史的讲述作依据,制成材料。谱委会根据材料推算田氏历史来历。谱委再反复讨论研究,然后做出结论,推算出世次的排列、辈次的顺序安排。根据老属记载、采访材料的证据推算,证实大潘庄、太古庄田氏是九世祖田祺生下两子,长子田敏,次子田政亲兄弟俩所留。[九世祖安排好二子自已带谱去东北,后事不详。]

十世祖是田敏、田政(田政的后人去太古庄)

十一世是田忠树、田忠信

  新谱的续制是依老属记载为根据,以采访老年人讲述为依据,再推算历史后续制成新谱。谱的印制为两部:大潘庄田氏族谱为一部,太古庄田氏族谱为二部。太古庄则用“金,木,水,火,土”部首组字排列形成循环式,两方研究定于以“鸿”子辈为十七世,上下拉平安排.太古庄“鸿”子辈上的辈是“金” 子辈为十六世, 鸿”子辈下的辈是“木” 子辈为十八世其它依次类推。

谱续到现有人口,截到2005年农历12月24日以前的人口,全部在谱,以后出生的再后续。

  谱中各辈次的字,依世次、辈次排列表中的辈次“字”为准。此谱共五十七页。

  因文化有限难免有差错,希谅解。




诸城《管氏重修族谱序》摘编译释

自古以来,族群的发展,都以史志记载,数百年的繁衍,宗族分成了许多支派,为溯本求源,凝聚共识,唯有通过编写族谱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管氏自明初由江南海州迁来,延续三百余年,族群不断繁衍,这就要求有一部族谱来记录发展,,有的族人有些支谱,而无全谱这些支谱有的也在明朝时失于战乱,残缺不全,使族人感到遗憾。

康熙三十七年十世孙嵋村祖依据锡白祖家藏牒稿,上自始祖下至孙辈十余世,编写了一部完整的族谱开创了本家族写族谱的先河。

康熙五十五年晋公祖又进行了一次续编,但这次续编本支较为详细而外支较略。

至雍正十一年嵋龛祖又广为搜罗资料,重新进行了修编,使本支和外支更加详细、明确。为此大家都认为嵋龛祖是有功的。但谱牒没有刻印成册,需进行抄写,这样不能抄写的家庭仍无谱可存。

三位先祖恳切希望后人刻印出版,以满足族人的需求,至今已有四十余年,随着时间的长远和族人的繁衍增多,后代子孙不知道自己祖宗的名字和支系的事情经常发生,如果现在不再修谱,怎样沿袭继续发展呢?永猗不揣浅陋,与众族人商讨再次进行族谱的编写,依据以上三位先祖编写的遗册,编写到十五世,对总谱、支谱进行详细、明确的编纂,使后人看了能识水木之源,尊宗敬祖,知孝悌,明族义。以上是三位先祖和我本人修谱的意愿。

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   十二世孙   永猗

敬誌

附件译释:

从一世繁衍至今,难免在沿袭过程中族辈上出现的混乱,为避免这种混乱的继续,今编写十六字的排辈顺序,附刻如左,使命名者自十五世起,以次挨排终始循环,这样既可避免族辈沿袭的混乱,又可使后人相遇时,闻名即可知其行辈。

排辈十六字顺序如下:

泽启明廷  恩延清佩  永锡承先  肇文应瑞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十二世孙 永猗 敬识




寻找从临沂迁往诸城的李姓族人。续族谱用。

我是临沂东北乡西张官庄的“李姓”,剧我们家老谱记载。我们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红洞县迁来的。在很久以前,我们家有人迁往诸城西关居住,很早的时候诸城的还来祭过祖只是好久没有了...







联系我们
淄博飞越族谱印刷厂 
联系人:孙丰杰   
手机:13053336079/13053324289
电话:0533-5780791   QQ:512844459
邮箱:hlmpszhx@126.com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南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