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姓辈分,有青岛的来枣庄续家谱,我想知道我们哪里过来的。
我只知道这四辈,茂胜长宝,井姓本家们:山东枣庄井姓正在续谱…
山东枣庄地区高氏家谱再研究
笔者曾于2009年3月发表《山东枣庄地区高氏家谱研究》一文,原本是想抛砖引玉,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一些资料,引导大家作更深入的讨论、更严谨的研究。但是八年多过去了,除了个别宗亲将此文及笔者的其他研究推论简单剽窃利用外,没有任何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出现。鉴于原文中的关键证据存在争议,笔者有必要根据新掌握的资料,对原来的一些推论进行修正。
一、枣庄高姓的祖源地“土城”不一定是北安阳
笔者根据曾经亲自参与1962年峄滕两县高姓联宗续谱工作的高照典老人的说法,称1962年续谱确定枣庄高姓祖源地为北安阳。高照典老人称,认定祖源地为北安阳的关键证据,是东鲁高姓祖坟上发现的一块明代阴碑,上书“祖居土城,由峄迁滕,长支南沙河,四支东鲁”。但东鲁高姓宗亲普遍否认曾经发现这块碑,1962年曾经参与联合续谱的东鲁高姓代表高元启所留下的资料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这块碑的资料。据南沙河家谱,南沙河高氏“原居滕县东南隅土城,长支迁居东鲁,次支迁居辛章”。因此,高照典老人的说法属于无法对质的孤证,不能作为让人信服的证据。另外,渴口高姓家谱称,高姓初居朱楼,后迁鲍沟,从鲍沟分支,一支迁往渴口,一支迁往安阳,一支迁往邳州果满山。鲍沟又有高姓宗亲声称,祖先从东鲁迁来鲍沟。
滕州、薛城等地的高姓,受到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的影响,普遍认为祖先来自山西太原或者山西洪洞。但是,根据高桥村等村落其他姓氏族谱的记载,枣庄高姓北宋末年即已定居当地。羊庄高村高姓,声称是蒙古人后裔,原本无姓,元代时“以甥取姓”,跟随枣庄当地姨夫高某的姓氏开始姓高,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元代时高姓已是枣庄的望族。(枣庄高剑桥整理)
山东枣庄郭氏家谱:记载山东枣庄市,腾州,微山县,苍山县(兰陵);安徽砀山县;江
苏邳县,沛县,铜山县;等地郭氏家族。
一、首卷摘要:p1 族徽-飞马腾空。郭方泰绘于1989年冬。
P2 子仪85岁像(697-782) 郭方泰绘于1989.12
p3 汾阳堂遗址,山西汾阳西北,建于755年。方泰1989年题:再造唐朝汾阳王,拨乱反正定国帮。功德贯积群臣敬,君皇赐祠汾阳堂。四十七代崇新绪,追忆始祖循规章。后裔奔波统族系,数月辛苦万年昌。
山东枣庄郭氏家谱_文库下载https://www.wenkuxiazai.com/doc/5190116c25c52cc58bd6bef6.html
孟氏宗亲联谊会枣庄峄城分会来总会交付家谱资料和费用
12月1日,孟氏宗亲联谊会枣庄峄城分会会长孟广伟、常务副会长孟昭彩、副会长孟祥柱、孟繁晋一行到访总会,交付当地新增人口入谱登记表,预请支谱18部,并缴清相关费用。
峄城分会十分重视家谱续修工作,多次来总会报送家谱资料。所报送的资料详细完备、条理井然,给世系对接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
山东枣庄市杨氏字辈
关于杨氏家谱论述
综观中华杨氏,乃旺族,占全国姓氏排六位,支系众多,人数庞大。各支系大都有各自的族谱。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无以识兴衰理乱之由,家无谱无以考世系源流。因我族系派渊源深远,历经改朝换代,战争掳截,加上天灾人祸,总祖谱大都失传,仅存族谱残卷,亦难理清我族祖系。大体明清时期诸多,很少唐宋原谱。诸多出土文献也仅能考我姓氏之源,亦难理清祖系。请求我族有谱者,贡献出世系堂号,及排班之字,注明远祖、始祖、讳字出自何年代,起至唐、宋、元、明、清、民国、到目前
的人,排到几世|?根据世系远近标出各个支派的《世》数,同宗之人相见时,便可分出长幼尊辈,不至于辈份错乱,失却纲常。
如:我祖《公孙桥祖茔宗派碑序》
闻之 源不洁者流不清 本不深者枝不茂 则后之子若孙 无不仰视乎 创垂也 审矣 然 不疏导之其流不长 不培植之其茂不永 则后之子若孙犹不可昧 所自来也 又审矣 我杨氏祖茔 有明时 宣德年间 墓志 正统元年 系图正德辛巳谱序 天启癸亥 亩序 盖 祖居济南府 章丘县东关 家世业武元季至正间。
道隆祖 避乱而南 有慕善国之遗风 卜居洪林村 莹前舍后一#之田 已耳 而世业未泯 流风犹存洎二世 从义祖 析居于兹 公孙桥 一再传人丁渐繁 莹广五十一亩 壤地东至菜村北逾河 西抵山其前之跨邻舍而有者 且居康留之河干 焉林莹有图 家有祠祖 各肖像。。。。
杨氏祖先共赐字四百个,共四百个字辈,以《宗》为一代,《效》为四百代的字辈辈份排列,四百字辈为杨氏家族所有杨氏族人的字辈,任何姓杨的后人将必根据四百字字辈来排的,如果到了四百代传人以后又开始于一代《宗》字辈开始重复下去!下面的排序是以左往右循序排列!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后金马村的蒯姓续谱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后金马村,位于薛城区东南部,周营镇西部,北及西北部与沙沟镇庙庄、隋河村接壤,南部及西南部与本镇前金马村接壤,东部与本镇大、小巩湖村、胡庄村接壤。由原来的后金马、中金马、北李庄、刘庄四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村委会设在中金马自然村的兰薛线公路南。本村现有人口2000左右,耕地近2700亩,村内人口姓氏主要有孟、王、李、张、袁、赵、刘、孙、蒯、徐等。经济主要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兼及小手工业、小商业,无工业项目。
中文名后金马
地理位置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 耕地面积近2700亩 经济发展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很早的时候,后金马与中金马、前金马为一个大的自然村――金马驹村,慢慢地,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渐分为前金马,中金马,后金马三个行政村。近几年,开始了一轮新的乡镇合并,村村合并后才出现了现在的行政村建制。
本村交通便利,村中有兰薛公路过境,京沪高速铁路及枣临高速公路呈十字交叉状穿村而过,各自然村之间有便利的水泥路连接,通往枣庄、薛城、峄城、台儿庄、微山、徐州的汽车在此经过且有站点。村民民风淳朴、善良、勤劳、乐观。
相传,很早的时候村里有一大户人家,雇一长工,早起时发现打满缸得水常常不见了,夜间又没有人喝,就是喝水也不会喝的这么多啊,于是,这晚把水缸里的水打满后埋伏了起来,五更天时,发现一匹黄色的金马来到了缸边,伸头喝水,一会就把水缸里的水喝完了,长工既好奇又生气,拿起棍子就去打马,那马撒腿就跑,长工去追,哪里还追的上,出村直奔东南而去,据说,在一个地方撒了泡尿,后来就叫三汪村,然后又继续跑啊跑,累了又大便一次,就是后来的粪堆村,此二村至今还有,再后来就不知去向。金马村的这户人家后来就开始败了,直到现在此村依然不很富裕。可能跟打跑金马马有关吧。
本村的手工业主要有赵姓、袁姓的铁匠、蒯姓、孟姓的木匠比较出名,另外,原金马驹村张姓的高粱秸编席子的工艺较为出名,此手艺来源于沙沟镇黎虚村张姓,相传,清朝初期,张正信(编席创始人)三弟兄在劳动之余,对高粱秸秆进行了创造性编织,俗称“劈篾子、打席”。制作工序为,将秫秸剥掉叶,然后将其秆一劈两半或四半,用水潮湿后,进行碾压、用刀具刮掉穰,即可编织成品。康熙年间,张姓同族兄弟带着这一手艺移居到安徽淮南、江苏徐州及周营镇金马驹村。该村当时是一个驿站,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在此留宿,床上铺的就是张姓村民编织的花席(红、白高粱篾合编)直呼其好。此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现已成为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山东省非物资文化遗产。
枣庄市中区官地宋家家谱
山东枣庄谭氏族谱
本人族上是山东枣庄人,在N年前(300年以上)迁至安徽阜阳。现寻找原谭氏族谱。希望谭氏爷们能帮咱一把。越详细越好。
谁知道枣庄市陈氏辈分怎么排的?我是枣庄市市中区的!我的辈分是德字辈的!要详细的
我家里有一个家谱,是前几年族人序的,我爸爸弄了一份,但现在在我爸爸那里,没给我呢,我看过一次,德字辈的好像辈分还挺高的,具体我不记得,等我问我爸要来看看吧。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郑氏家谱
根成膜助剂周汪锋的弟弟姬友谷庇护,建立西周的诸侯国。籍朋友去世,谥桓公。因此,史称郑桓公。纣柚子王,郑桓公任周朝·斯图尔特,??他是负责灌输周,再利用汉奸妾妾王王室的矛盾激化,内部和外部相互交织预感到了什么,混乱便向太师的主要咨询避祸方式。推荐郑桓公,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收容国的家庭成员和重要的财产,蒯叫“北京”,史称“过哭捱发送给后代下一年的西周王室”圈绒,叛乱,也塑造了他的国家他挖RAID真武家的儿子。后来,郑污水宫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机器已经成功地摧毁,蒯因,郑创建一个新的状态。郑375年BC,韩国破坏的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渊源及其后代广播陈,宋名为姓郑的。物种分布
过程中早的发源地,新郑县,今河南省。在战国时期,韩国破坏,分散在英国东部的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秦,郑,洛阳市,河南省,移动,国务卿到19代传人。 27代传人提出的家庭回应的指控郑其参考啊。秦,汉,郑星转移到周边地区,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安徽,陕西,山西和其他栖息地。 29下一代传人,郑彬排名高密的。 31代传人,儿童球郑众移动咸阳。韩凌强,汉武帝不住移动会稽殷正兴南24代传人大规模移民开始在永嘉之乱。西金永嘉2,“在平原和不稳定的,穿着启动福建8家族姓郑腊嗯月初,河南郑陈程,陈元和他的儿子搬到福建晚唐王朝,因此,另一个河南郑隋王晁,王明,福建明清时期出名的民族英雄郑呈贡的祖先在福建。过程转移到台湾,郑成功移居海外的广播开始于清朝末年,现在分布在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和其他国家。
寻朱氏族谱与辈分排列,从山东枣庄迁徙过来的,字辈是“大红连敬保国俊家士同先德“。寻找同宗人?
我是安徽颍上县人,听说祖辈是从山东枣庄迁徙过来的,已知的字辈是:大红连敬保国俊家士同先德。我是“家”字辈
我也听祖上说是从山东枣庄迁移到安徽寿县的。哪个年代过来的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四代辈分。守全永家,我是家辈,后面也不知道了。
山东枣庄 小李庄 侯家宅子 王姓族谱
我老家枣庄小李庄 想寻找家谱 我爷爷是学 辈 我爸爸是立 我的应该是什么 我属于...
小李庄不知道,你也没说具体属于哪个镇,侯家宅子,是不是现在的侯宅子村啊
我家以前是山东枣庄的,后来落户安徽姓张 族谱是 岁习凤先学 成家伟国光 后面还有.现在想认祖归宗,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陆氏家谱
江苏宿迁云液堂陆氏辈占字序:
克(71世)、绍、景、从,承、先、永、裕。敬、启、昭、宣,家、乘、以、立。
正、大、光、明,万、年、长、青。作、福、崇、本,文、孝、延、宗。
弘、德、昆、盛,守、义、业、隆。乐、善、恒、远,衍、世、惟、忠。
山东陆氏世德堂世序占字:忠(77世)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丕承以光祖,宗建立鸿德。绍续振景安,心保守乃有。进兴广开正,业文华昌盛。东原发科,举国同庆(124世)。
江苏盐城忠烈堂陆氏从80世到99世排序是:立法守其德,同宽日上然。瑞云恩良庶,毅举庆向荣。
江苏滨海陆氏三听堂辈份用字(自68世起):士大盛元宗志恒,道从体立有长贞,学惟秉德朝邦泰,敬尚希廷首界升。
江苏徐州地区陆氏现在沿用的辈分用字依然沿用民国三十八年修谱时期的老谱,其排辈是:大(68世)德增志开,鸿景际清朝,忠孝永世广,复兴照瑞祥,凤鸣振声远,文武荣安邦。
安徽凤阳: 宝(73世)学聪明 蔚维国质 子孙衍庆 世德传家
安徽凤阳:启(72世)后惟善泽,承先冀书香。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闫马村闫氏族谱
《说文解字》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闫不是姓。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被废止)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才出现的。故闫正字应作阎。当时,连阎锡山的名字也被误写成闫锡山。
有人问曰:不对了 在百家姓中 怎么会有阎和闫两个姓呐 百家姓可不是解放以后编的
正解:宋代的旧本《百家姓》与现在流行的《百家姓》不一样,宋代《百家姓》所收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司徒司空”结束。此后,明清两代编的《百家姓新笺》《百家姓三编》和康熙的《御制百家姓》所收姓氏和〈宋代百家姓〉完全相同,只不过姓氏的顺序有了变化。
现在的新版本百家姓正式名叫〈续百家姓〉,顾名思义,它是由广陵古籍刻印社(一九六几年成立)在原〈宋代百家姓〉的基础上续编出版的,也就是说,从“丌官司寇”到“百家姓终”是解放后才续编上的。当时,由于编者考证不详,才把群众所写的阎姓俗字闫收编了进去。
1、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闫马村祖碑记述如下
闫氏族莹之记
盖闻人生在世;人者,灵贵莫过于人人禀天地而所生;祖宗乃子孙之根源,为年孙者,知父母之所生,又知祖宗之所始,足以无憾矣。是故生则愉色婉容以原其甘旨之奉,死之擗踊哭泣以致其长戒之情。兆卜葬祭,春秋时思;可不尽其心?若滕阳郡之东北五十五里牙山乡,祖父母名系起立致闫家庄,居之无负于祖宗者也,子孙因以为氏,枝宗繁茂,闫派长远,因征农业。闫择玉自祖宗以来,自置世业大小葬四辈为生,其宅东南约有地一里,祖父母并建大莹一座安葬,分其穴道尊卑次序,子孙之根源。旧祖以来,原系齐河禹城,后至祖公前往滕州东北五十五里在焉。相传祖置到林地一基,不计亩数;其地东西北三至,自南至东西沟,其地形势,延艮坎徵,高坤兑活,势左有掩报之象;水流连接于沟河,而出其地;山势流远,川谷始注其间;坟垄上注,子孙世世,绵绵永永,不可知堆;择玉之宗祖仅可号矣。经云奠大于孝;孝者,百行之本;孝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先贤皆言厚敬子亲。孟子曰:养生不孝,唯有送者;死而当大事,谓之棺椁衣食而安。错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生时受敬,死时哀戚,孝子之事矣。
高祖公公讳访,婆婆孙氏、王氏,十子二女;曾祖公讳秀,妻孟氏,三子三女,精史通达,深解儒流大小,葬阴阳;长曰讳荣,妻焦氏,一子三女,荣系牙山寨收支库;子长曰择玉,妻吴氏,三子六女,择玉系滕州阴阳提;长曰讳居敬,妻张氏、邹氏,二子一女,居敬系滕州滕县呈发司史;次曰讳 ,妻杨氏;次曰讳浩然;择玉孙男讳庆,次曰讳珍;宗祖尊卑上下,交后代儿孙识祖,春秋祭祀,甚为妙矣。
闫氏之始 出乎正累 由古及今 永锡而类 声誉名扬
传之不已 恰此祖宗
继续承承 以农为业 居住闫庄 治家有法 节义弥称
唯先之贵 为孝表生
孝勤不召 袱诸先灵 吉无不利 祖考同莹 后来苗裔
继续嗣兴
大元国延佑四年仲秋下旬二十有五日提领闫择玉立石,长男闫居敬、次男闫 、闫浩然、闫成运石
前滕州阴阳提领长男闫择玉撰,书丹篆额
公元二零零五年春月闫马庄闫氏祖碑复修筹备会 建制
2、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闫马村辈分
子朝春九甲
景克尚懋法
世守宗基业
绍先自广大
云梯百丈步青天
阗苑仙风两袖全
文可华邦武定国
花添锦上庆千年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东鲁高氏族谱
公子高
山东枣庄山亭(旧属滕县)东鲁高氏族谱
始祖:高峪、高椿、高赞、高佩、高敖五兄弟,明朝移居山亭。族谱记载始祖五兄弟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居滕县东部的艾湖村,以铸造犁铧为生,后因艾湖水源短缺,东迁三里建立东炉、西炉二村,后世改称东鲁、西鲁,因长支高峪定居东鲁,故而统称东鲁高氏。后来因家族枝繁叶茂、祖业淡泊,三支、四支、五支又迁至高山顶、站石岩、后南庄。目前,长支高峪后世已经繁衍至21世“海”字辈,幼支高敖后世繁衍至19世“安”字辈。但是据笔者考证,始祖五兄弟并非明初洪洞移民,而是峄县安阳高氏八世,于明朝中期弘治年间移居滕县山亭。东鲁祖坟有“祖居土城,由峄迁滕,长支东鲁,四支南沙河”的谱碑。土城,即今薛城北安阳村的安阳土城。
长支高峪居东鲁村。
二支高椿居西鲁村。
三支高赞居高山顶(现属徐庄镇)。
四支高佩居站石岩。
五支高敖居后南庄。
分布:长支高峪、二支高椿、五支高敖子孙集中居住在山亭镇的东鲁村、西鲁村、后南庄、前南庄、柴林村、孙沃村等村落,散居在附近的南庄西山、南洼、格上等村落及桑村镇、水泉镇的部分村落。三支高赞后代居住在徐庄镇高山顶、高家庄及附近各村落,包括山亭镇北部的东水峪。四支高佩后代定居的站石岩,未知今天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五支高敖后代,因为是幼支,子孙繁衍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四支,故而辈分较高。
字辈(1-55世):峪文财彬川。其应增九忍,学士凤元振(允本绍永志)。广西贵安邦,海鹏荣恩昌。善宝中仁义,厚德隆(荫)泽长。爱贤勤廉政,印伟显焕英。华堂庆祥吉,升平兆瑞星。
牛山孙氏文化研究会山亭分会成立
元月31日,牛山孙氏文化研究会山亭分会成立大会在山亭区北庄镇抱犊大酒店隆重召开。市人大原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孙景瑞,牛山孙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孙中科,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启胜,顾问宗谱学会主任孙晋一、顾问宗谱学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孙中水,办公室副主任孙晋忠,宗祠管理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晋波,媒体中心副主任孙启新出席了会议。山亭北庄、徐庄等地的30多位族亲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牛山孙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孙启胜主持。会议共有六项议程:一是山亭分会筹备负责人孙晋忠介绍了筹备过程。二是研究会顾问孙晋一宣读了山亭分会组成人员。三是新当选的山亭分会会长孙茂友作了表态发言。四是研究会顾问孙中水介绍了八修谱的初步方案。五是研究会会长孙中科作了重要讲话。六是研究会总顾问孙景瑞对分会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孙中科会长在讲话中,首先对山亭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组建山亭分会过程中广大族亲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山亭区广大牛山孙氏族亲是牛山孙氏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牛山孙氏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山亭分会的成立弥补了我们枣庄五区一市唯独山亭区没有分会的缺陷,体现了山亭广大牛山孙氏族人渴盼已久的浓浓亲情,凝聚了山亭区广大牛山孙氏族亲“牛山孙氏一家亲”的共识,山亭分会的成立后,我们牛山孙氏文化研究会达到包括台湾分会在内共19个分会。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组织,下一步,希望山亭分会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讲政治,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牛山孙氏历来有爱国爱党的光荣传统,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走在时代的前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做好家族工作、研究牛山孙氏文化的坚持的原则,当前,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依法治国的总方针,依法办事,遵法兴族,守法发家,保持我们牛山孙氏家族长盛不衰。二是抓经济,经济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们牛山孙氏族人要积极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把握新常态,紧密配合各级政府转方式、调结构,把我们家族企业做大做强,下一步,研究总会也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组建集团抱团发展,惠及我们牛山孙氏族人的民生事业,为政府解忧分难,为家族事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三是搞文化,文化是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牛山孙氏家族具有600多年枝繁叶茂,生生不息的繁衍史,下一步,我们研究会要将谱牒文化,宗祠文化研究作为重中之重,在文化的广度和厚度上下功夫,理清根脉枝系,收集整理历史文化资料,延续我们牛山孙氏家族的精神血脉,弘扬我们牛山孙氏家族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对我们自身文化的自信,为牛山孙氏家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丰厚的滋养。四是做善事,我们是家族组织,家族组织就要为族人办好事,办实事,办善事,下一步,我们要多做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我们的企业家要有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多为我们的族人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进入我们家族组织的族人都是有地位、有实力的,我们牛山孙氏家族组织不能是“富人俱乐部”和“贵人会所”,要多关心族人的冷暖,多关怀族人的生计,使牛山孙氏文化研究会成为族人心之所系、,为促进族人的团结凝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五是树品牌。我们牛山孙氏家族在鲁南苏北地区是享有崇高声誉的家族。无怪乎外姓人送我们一个俗语:“讲究的给牛山孙样!”我们要珍惜这一称谓,下一步,我们就是要倾心、努力打造我们牛山孙这一品牌,做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模范,做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模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奉献社会的模范,做精诚团结的模范,把牛山孙氏家族事业的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市人大原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孙景瑞在讲话中说,山亭分会的成立是我们牛山家族组织建设的重大突破,使分布滕州东部、山亭北部、苍山县的二支族人凝聚起来了。今天,中科会长的讲话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号召力又有感召力,他政治上坚定,经济上有实力,是我们牛山孙氏家族众望所归的一面旗帜,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家族工作一定能常规化、制度化和经常化,推动家族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他又说:我们家族组织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秉承我们好的家风,弘扬我们好的族风,把牛山孙氏家族事业发展捆绑到各级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我们家族事业推倒一个档次更新更高和层次上来。
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东鲁高氏族谱
公子高
山东枣庄山亭(旧属滕县)东鲁高氏族谱
始祖:高峪、高椿、高赞、高佩、高敖五兄弟,明朝移居山亭。族谱记载始祖五兄弟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移居滕县东部的艾湖村,以铸造犁铧为生,后因艾湖水源短缺,东迁三里建立东炉、西炉二村,后世改称东鲁、西鲁,因长支高峪定居东鲁,故而统称东鲁高氏。后来因家族枝繁叶茂、祖业淡泊,三支、四支、五支又迁至高山顶、站石岩、后南庄。目前,长支高峪后世已经繁衍至21世“海”字辈,幼支高敖后世繁衍至19世“安”字辈。但是据笔者考证,始祖五兄弟并非明初洪洞移民,而是峄县安阳高氏八世,于明朝中期弘治年间移居滕县山亭。东鲁祖坟有“祖居土城,由峄迁滕,长支东鲁,四支南沙河”的谱碑。土城,即今薛城北安阳村的安阳土城。
长支高峪居东鲁村。
二支高椿居西鲁村。
三支高赞居高山顶(现属徐庄镇)。
四支高佩居站石岩。
五支高敖居后南庄。
分布:长支高峪、二支高椿、五支高敖子孙集中居住在山亭镇的东鲁村、西鲁村、后南庄、前南庄、柴林村、孙沃村等村落,散居在附近的南庄西山、南洼、格上等村落及桑村镇、水泉镇的部分村落。三支高赞后代居住在徐庄镇高山顶、高家庄及附近各村落,包括山亭镇北部的东水峪。四支高佩后代定居的站石岩,未知今天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五支高敖后代,因为是幼支,子孙繁衍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四支,故而辈分较高。
字辈(1-55世):峪文财彬川。其应增九忍,学士凤元振(允本绍永志)。广西贵安邦,海鹏荣恩昌。善宝中仁义,厚德隆(荫)泽长。爱贤勤廉政,印伟显焕英。华堂庆祥吉,升平兆瑞星。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吴庄吴氏寻根
我地始祖吴尚啟于明朝崇祯十年由山西迁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吴庄(古称峄县滕县东南吴村),苦闷不知先祖所属支系。恳请知晓情况宗亲给予帮助。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汤庄村
汤庄村(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下辖村)
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枣庄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张范街道(原张范镇)境内,明朝末年建村,从山西迁一汤姓人家,以汤姓建村,故名。
截至2012年底, 薛城区辖5个镇、2个街道,197个行政村、24个社区。全区总人口43.9万人。总面积423.02平方公里。实现生产总值246.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9.4%。
薛城区历史悠久,人文景点众多:铁道游击队纪念公园、中陈郝瓷窑遗址、南方植物园、南常故城、老鸹山墓群、中陈郝桥、西仓桥、牛山孙氏宗祠、石榴山庄、杨峪风景区等。
薛城区历史沿革
薛城区古称薛国,因境内薛国故城而得名。
远在4000多年前,薛城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属东夷族。东夷族的分支任奚氏源出于区境北部的薛河、蟠龙河一带,河北岸奚公山上有薛国始祖奚仲造车遗址和奚仲墓,山下有薛国旧都奚邑遗址。
夏商时期,任氏族立国于薛、邳一带,称薛国又称邳国。今薛城区境时为薛国土地。
春秋战国时期,薛国先后为列国交争,其间隶属于齐国的时间长。齐相国田婴、田文曾先后受封于此,称薛公。田文在治薛期间,大规模地增筑薛城,使之成为周长二十八里,仅次于齐都临淄、曲阜的东方大城。薛国故城遗址在今滕州市官桥镇境内,薛国故城是全国文物终点保护单位。
北魏皇兴初年,临城置永兴县。《续山东考古录》考证:“永兴县城在滕州南七十里临城峄。”永兴县历经东魏至北齐废。永兴县废后,从隋至清末,在长达1300余年的时间里,薛城境内没再置过县级建制。其间,今薛城境区域西部属蕃县,蕃县后改称滕县。
抗日战争后期,于沛县、滕县边界游击区建立临城县。
1948年11月,临城全境解放,临城县人民政府迁驻临城镇。
1952年9月,临城县因与河北省临城县重名改称薛城县。
1956年3月,薛城县撤销。
1962年6月,始建省辖枣庄市薛城区。
薛城区行政区划
截至2012年底, 薛城区辖5个镇、2个街道,分别为陶庄镇、邹坞镇、临城街道、常庄镇、周营镇、沙沟镇、巨山街道,共有197个行政村、24个社区。
薛城区地理环境
薛城区位置境域
薛城区地处枣庄市西部,是山东省的南大门,地理坐标东经117°9′2″一117°28′41″,北纬34°37′35″一34°56′38″。北与滕州市为邻,自东北向东南依次与山亭区、市中区、峄城区接壤,西与微山县毗连,版图如菱形。全境东西大横距29.75公里,南北较大纵距35.25公里,总面积423.02平方公里。
山东省费县上冶镇倪氏族谱
始祖
一世 黄帝
父为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姓公孙;母曰附宝,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有四妃十嫔。生二十五子,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生玄嚣、昌意(次子)龙苗(女);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共有十六人;二十五子中,已得姓者十四人。
八月既望,帝崩,葬陕西桥山。
赞曰:赫赫始祖,德业煌煌。涿鹿绝辔,天下宾从四野;宫室既筑,文明肇始八荒。造舟车而九垓同轨,作仪礼则谐和万邦。
二世 昌意公。系黄帝次子。昌意公生于黄帝廿九年。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公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县西北)。
三世 颛顼帝。
颛顼帝生于乐水 (今四川荥经县一带) 都高阳(今杞县)居帝丘(今濮阳西南),号高阳氏。二十岁时,得黄帝传位,在位78年,寿98岁。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颛顼帝诞辰
颛顼帝创制了历法,被后人称为"历法之宗"、创制了一首《承云》,用以祭拜、改造了原始巫教、
四 世 伯称公。伯称号伯服,也叫服称,颛顼帝长子,颛顼帝后女禄所生,继承了颛顼帝国号
五 世 老童(卷章)公(约公元前2260-?)。远古道教始祖,从小喜欢求仙访道,游遍了名山大川,后定居马鬼山,取瑶山之榇做琴,自作乐风,每当他弹奏乐风的时候,常有五色神鸟舞于庭院之中,娶妻曰女娇,生子二: 长曰重黎;次曰吴回。
六 世 吴回公。子一: 陆终。
吴回公在舜帝时继任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为夏官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原祝融 即其兄重黎有罪被诛,吴回公继任祝融。 葬于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
七 世 陆终公。
陆终公被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由于陆终公在陆乡成绩不错,名声显赫,世人为称颂其在陆乡的功绩,遂将陆终公所在的封邑陆乡当作其名字的一部分,称陆终。陆终公娶鬼方部落女(女贵) 生六子:长曰昆吾,其国卫;二曰参胡,其国韩,三曰彭祖,其国徐;四曰会人,其国郑,五曰晏安,其国邦;六曰季连,其国楚。
八 世 晏安公。陆终公5子,曹国一代国君。
晏安公随大禹治水因功封曹国(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又叫曹安。曹国历唐虞夏商,逾千年之久。
山东枣庄台儿庄百忍堂张氏族谱
我是阜阳的。老人说我们是山东枣庄过来的。我知道家谱的几个字。想找回家浦。占,文,山,成,建,国,立,业,久,长,
台儿庄袁氏族谱颁请仪式图记
汝南堂台儿庄东门张山子·平山子·半楼
袁氏族谱续编竣工暨请谱仪式主持词
袁袤翔
尊敬的各位袁氏宗亲: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2013年11月21日,农历癸巳十月十九日,入冬小雪节气到来的前一天。
和风暖阳下,我们集聚一堂,共同参加汝南堂台儿庄东门张山子·平山子·半楼袁氏族谱续修竣工暨请谱仪式,这是我们袁氏家族的大喜事!我是本族十七世孙袁袤翔,能够主持今日的仪式,非常荣幸和激动。现在我宣布:汝南堂台儿庄东门张山子·平山子·半楼袁氏族谱续修竣工暨请谱仪式现在开始!
仪式进行一项:鸣炮奏乐!
亲爱的各位宗亲,数典念宗探源流,考我袁氏祖陈郡宗汝南绵延数千年,治国安邦有经天纬地之将相;道德文章有锦绣璀璨之华堂,积淀了丰厚灿烂的宗亲文明史。如此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我们永远尊崇与膜拜的精神宝库。
仪式进行二项:向袁氏宗族的列祖列宗致敬!
全体起立!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毕,请坐下!
各位宗亲:我汝南堂台儿庄东门张山子·平山子·半楼袁氏族谱自70多年前在台儿庄马兰屯续修之后,因为历史的原因失传已久。2011年动议创修至今,历时三年,在族谱创修编委会的全体成员的艰苦努力下和广大热心宗亲的热情关注与支持下,如今圆满完成。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隆重介绍编委会全体成员。他们是(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取得的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仪式进行三项:有请族谱编委会主任、十八世孙袁德胜先生向大家作族谱编修工作报告!
仪式进行四项:有请族谱编委会副主任、二十世孙袁吉水先生作族谱编修财务收支报告。
各位宗亲:我汝南堂台儿庄东门张山子·平山子·半楼袁氏,与台儿庄马兰屯袁氏本属一脉相承。今天我们举行族谱续修竣工暨请谱仪式,台儿庄马兰屯的袁氏宗亲袁成德等一行6人组团前来观礼祝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光临表示欢迎!
仪式进行五项:有请台儿庄马兰屯袁氏宗亲、二十一世孙袁善中先生代表马兰屯宗亲观礼团致辞!
各位宗亲,本次族谱续修,修订并确立了我张山子·平山子·半楼袁氏辈份字序。经对平山子和贾汪石庄子两通古碑传承的信息以及族人记忆的综合确认,本族辈份字序,早在1937年“台儿庄东门”袁氏族谱中,便将“世锡文继、现成安茂、德玉吉善、咏昭庆祥”,与其“世锡文运、发扬光明、承美继善、咏昭庆祥”相通,且顺其“宏景懿宪、恩惠克昌”新续八字。上世纪末期,台儿庄马兰屯袁氏族谱重修,又新增“金玉丽昆、冠东贤良”八字。因其个别字与我族现用字辈隔代雷同,经本谱编委会共商共识,决定在基本承袭旧制、壮我袁氏族声的基础上,对相关字稍作规避,形成本族相应独立的辈份字序,以此留传后世。
张山子·平山子·半楼袁氏辈份字序为:世锡文运,现成安茂,德玉吉善,咏昭庆祥,宏景懿熙,恩惠克昌,金鼎立瑞,冠栋兴邦。
仪式进行六项:祭拜族谱。
全体起立,鸣炮奏乐,请谱上台!
请袁氏族谱编委会主任、十八世孙袁德胜先生祭拜。
族谱祭拜礼成。请各位宗亲各就各位落座。
仪式进行七项:颁请族谱。
首先请半楼门代表、十八世孙袁军勇先生代表半楼门请谱。
请袁军勇先生发表请谱感言。
再请平山子门代表、十九世孙袁美福先生代表平山子门请谱。
请袁美福先生发表请谱感言。
再请张山子门代表、二十世孙袁继格先生代表张山子门请谱。
请袁继格先生发表请谱感言。
请各位宗亲自由发表请谱感言。有发言的,请举手示意。
好,自由发言就到这里。
亲爱的各位宗亲,我们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33位的大姓,人口逾700万之众。考我袁氏之源,可上溯至黄帝九世孙虞舜。大舜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陈侯,史称陈胡公。陈胡公十八世孙宣仲涛涂以其祖父的字爰为姓,其子命名袁选。东汉时期,袁选后裔袁安举孝廉出仕并发迹,率领袁氏一支从陈郡别居汝南,遂有我族汝南堂之发端。
袁安为我族汝南堂发端之祖。袁安卧雪宁饿死不行乞的典故千古流传,彰显了我袁氏的高风亮节。袁安入仕后,与其子袁敞、其孙袁汤,共创“四世三公”之盛,成就我汝阳袁氏望族之风,并出现袁术、袁绍诸多世族豪强,以及灿若群星的文人雅士,直到清末民初,还有袁世凯一世枭雄。
汝南堂袁氏于唐开元年间分支扬州。我族始祖袁清,是明初开国将领,功赏扬州镇抚使,驻军马兰屯并隶藉为家。乾隆初年,十世袁士学迁居台儿庄经商,是台儿庄古镇望族和主要商贾之一。
本族为台儿庄袁氏之“东门”,分支平山子一带立根别居至今,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已有上万宗亲散居鲁南苏北。我宗亲或从军从政,或务农经商,或传道授业,或锦绣文章,大都秉承祖德,或刚直忠耿,或谦恭礼让,或敦厚淳朴,或勤恳俭约,虽无达官显贵豪富巨贾,亦有成功建树者众。
如今适逢中华和谐盛世,文化兴国潮起,我袁氏宗亲共襄谱修,旨在传承文化,弘扬道德,敦亲睦族,荫庇后代,共同推动袁氏文明的中兴,为中华民族之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此,遵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规范,作为本族十七世孙,我袁袤翔受编委会委托,精心拟定了《袁氏家训》编入本谱,供本族宗亲及后裔“知行合一,世代谨遵”。
现在,仪式进行八项:全体诵读《袁氏家训》。全体起立,由我领颂,大家随颂。
泱泱华夏,袁氏根深;数典念宗,立此家训:
爱国爱家,守法感恩;尊老敬贤,敦亲睦邻;
自重自强,好学求进;俭以养德,静以修身;
重义明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公廉勤;
取财有道,扶弱济贫;向善向美,不辱先人;
厚德积福,荫庇子孙。以上歌诀,言简意真,
知行合一,世代谨遵。
《袁氏家训》诵读完毕。请坐下。
各位宗亲,袁氏家训歌诀传承袁氏宗亲文化,体现家国一体的传统理念,万望大家知行合一,世代谨遵。这正是:“卧雪高风厚德载物润泽百代传家远,诗书大雅上善若水源流千秋继世长”!
现在我宣布,汝南堂台儿庄东门张山子·平山子·半楼袁氏族谱续修竣工暨请谱仪式圆满礼成!
祝各位宗亲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山东枣庄市台儿庄徐氏族谱邀请函
各位朋友,为广大徐氏家族成员聚集一起。共商徐氏族谱发展大计,特新立徐氏族谱微信群,希望徐氏成员积极加入。在此恭候您的到来。微信搜索个人号码1870128653验证加入
山东枣庄市峄阳小山子王氏家族座谈会召开
重阳节前夕,山东峄阳王氏家族各家族分会的部分代表等,欢聚古城台儿庄。峄阳王氏是以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以南小山子村为中心,分布全国各地。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调研挖掘家族历史文化,收集保护家族文物,将具有历史价值的族碑迁移至家祠,积极申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建家祠有重大贡献的族贤立功德碑;积极沟通王氏各支系,广泛联系吾族失传的族人,准备六续家谱的编纂工作。(杨成骏)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全国郁氏宗亲寻根问祖联亲交流大会在山东古城台儿庄召开
为期两天的全国郁氏宗亲寻根问祖联亲交流大会本月3日在台儿庄大酒店五楼会议室落下帷幕,来自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江苏、台湾以及省内郁氏宗亲120多人参加大会。
大会由台儿庄区华星电影城经理郁全照主持,徐州地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郁光辉致欢迎词,台儿庄(苏北鲁南)郁氏家族委员会会长郁高顺对台儿庄(苏北鲁南)郁氏家族近年来的活动情况作了介绍,台儿庄(苏北鲁南)郁氏家族委员会副会长郁继德、全国郁子文化研究会会长郁正达、台湾女作家郁馥馨等各地宗亲踊跃发言。
会议讨论通过:郁氏宗亲以26年为一计算世代;网站建设;全国郁氏族谱委员会机构设置;郁贡祠堂的建设。
会议结束后,与会的外地郁氏宗亲游览台儿庄古城、参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对台儿庄的历史、人文、风光给予较高评价。 (黄 振)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山东枣庄陈氏,原来称峄县。祖上是山西大槐树,老祖迁民时
山东枣庄陈氏,原来称峄县。祖上是山西大槐树,老祖迁民时山西老家已有儿有女,儿女未带留在山西,老祖在峄县台儿庄安家落户,发扬家族,家业兴旺,后又有分支迁移江南,至今不明。清朝中晚期老祖山西后代在朝廷为官,实力雄厚,经查阅史记找到峄县前来认本家,想要迁走老祖遗骨,回山西老家安葬。山东峄县台儿庄陈氏家族不同意便说不是一家人,认错了,也就是为了想留住老祖。后来山西本家带着官兵冒着大雨夜晚偷迁了老祖的坟,用红漆其耍在碑文上,印走了碑文,家族人来追后考虑同是一家人,便放弃。据说碑文有4米多高。之后陈氏老祖坟便成了空分,只有石碑,之间便称自己为空石碑陈氏。我是山东峄县台儿庄陈氏。 段友们顶起来,看看能不能遇到山西陈氏本家。
寻访马兰黄氏七世祖祚昌公书丹石刻
前些时日,《齐鲁晚报》驻临沂记者站的一位记者,给在枣庄电视台从事记者工作的黄家九打电话,说在费县发现一块写有“铜池竞秀”四字,落款为“琅琊黄祚昌”的明代石刻,询问他知不知道黄祚昌是何许人也。对家族历史颇有研究的家九一听顿时来了精神,黄祚昌不正是马兰黄氏六世祖和公的次子吗,得知先祖书法被发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事不迟疑。得知这一消息的马兰黄氏族人崇贵携夫人、儿子百川以及崇尉,锦传,黄栋(传),黄勇(传),黄振(传),家九,邀请原台儿庄区收藏家协会会长、学者吴兆明先生一道,冒着零下5摄氏度的严寒,2017年12月17日一大早,驱车来到费县城西20公里的朱田镇苑上村,专程寻访马兰黄氏七世祖祚昌公书丹石刻。
这个地方山青水秀,古木参天,村东不远处有一处为临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商代文化遗址,村中古代碑碣随处可见。据该村王姓村民讲,明朝年间,先祖王雅量(1566—1633),字有容,号左海,又号襟海,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二年任山西阳城县令,因政绩好,入京考受广西道、四川道监察御史;任山东、陕西巡抚;万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曾以山东巡抚使的身份巡辽东,后历任太仆寺、大理寺少卿、光禄寺卿等职。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元老,位列九卿,是一位令人崇敬的清官。
这里为沂蒙山,位于72固之一的“由吾崮”对面,背靠牛头山,南邻乾河,终年流水潺潺,久旱不涸。王雅量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财,在家乡有修建花园别墅,时称“芳林苑”,因此处地势较高,当地百姓俗称“苑上”,“苑上村”后来由此而得名。这个村现有300多人,一多半为王雅量后裔。
苑上村地域北高南低,几乎在一条线上分布有五处泉眼:百花泉、琴泉、龙泉、珍珠泉、天镜泉。现百花泉已荡然无存,龙泉已淹没在小塘中,珍珠泉再也难觅串串“珍珠”景象,只有琴泉和天镜泉还依然汩汩喷涌。
当王姓村民得知我们就是王雅量长女婿黄祚昌的后裔时,都非常热情,一位40多岁的王家媳妇一边给我们倒开水一边说,咱们都是几百年的表亲,一句话说的我们心里热乎乎的。几位村民带着我们去看奇石,看碑刻,看泉,看树,看遗址。得知我们带了塑料桶想带些泉水回来,那位妇女步行大老远,回家拿水舀帮着装泉水,因为我们的车开不到泉边,一位开摩托三轮车的中年男人不容分说把灌满水的大桶提到车厢里,送到我们的车旁。
据村民说,泉水西侧,原来南北方向摆着三块奇石,间隔 50米,石下砌有一米高的石台,但现在南面的一块早已损毁,不复存在,据说该奇石形似绽放的莲花,在基座背阴处石刻楷书“青莲朵”三字;左边刻小字“美髯名”和一方篆印“学海”。
中间的那块奇石比“青莲朵”大些,底座背阴处的长方形青石上刻篆书曰:“余父廷贡公讳旌贤,字士吉,号学海,性爱山居,於崇祯丙子年选石天得,三大费轮蹄烛,此石未立,即遭饥馑盗贼,至壬午年余父城守遇难,越二年又值改革,村落为烬,燕巢林木,计石在荆棘中者四十年矣。康熙巳卯冬,请匠人树起,成先志也,噫!所谓子述春秋,仅有此身,匪莪望蒿,有余悲焉,用书岁月,以遗后人。”文后刻有两行篆书:“宝田居士王芝荣谨识,毕为晋书。”两方印章乃“芝荣、季佳”。上文有引首章“寓酒亭”三字。
立于一户姓王人家大门口的奇石同“青莲朵”大小差不多,基座处刻有楷书“铜池兢秀”四字(铜池:宫殿檐下盛水槽;兢秀:喻指奇石栩栩如生,有争奇斗艳之意),落款为“琅琊黄祚昌”后钤方形印章一枚,印文似为祚昌公的号“从如”两字。
上述奇石,命名、行文均佳。从篆文可佐证,三块奇石乃明崇祯丙子年(1636年)发运到苑上的,因时局动荡,直到63年后的清康熙巳卯年(1699年),王氏后人才请匠人立起,至今已有318年的历史了。
王雅量与马兰黄氏六世祖黄和同为明代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进士,关系甚笃,遂结为儿女亲家,王将长女许配给黄的次子祚昌为妻。身为秀才的祚昌才华横溢,其志清高,视功名如草芥,没有紧步父、兄入士为官的后尘,平生以耕读为乐,以诗文自娱,写下大量诗歌、散文,虽大多遗矢,但仍有《咏芍药》、《咏海棠》、《秋夜月下晚归兰埔》等多篇诗文被族谱载入。
祚昌公生有6个儿子,寿登耄耋,终老乡间。其书法尚属发现。 (黄振)
山东枣庄峄城贾氏家谱
地址:枣庄市薛城区临城镇挪庄村
名人:贾三近
家谱前言:
本氏修谱序说,尊敬祖先就要立宗祠,立宗祠就要聚集族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以亲睦族人为重。而修族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本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本人现在就本家族人,先后记载使百世以后的子孙继承下去,源清流洁,这就是我的目的。
家族来源:
贾,是出自山西襄汾的姓氏。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于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
辈份表:
玉有平章传继广方志守忠立秉建恒良宝贤兴仁崇善钟祥庆衍丕茂恩荣永昌
家谱后记
本人在建立家谱的过程中资料难得,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如果有不周密详审之处,或遗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族人斧正并且与我联系。我的Email是: dahua3zhenhao521@163.com我的QQ号码是: 459097498
峄城区大明官庄宋氏族谱序言
世纪变换宋族繁荣 盛世修谱时不我待(序)
(征求意见稿)
炎黄子孙,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从哪里来?根在哪里?其答案只有依据特殊的历史文献--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可谓名目繁多。它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一部完整的族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家族百科全书。通过族谱,我们可以了解到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而族谱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和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族谱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延续于现代,上下数千年,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绵长。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族谱的开山之作;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明清修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祭祖是一种习俗谢恩的仪式,修谱更是一种感恩的具体表现。
国有史,以民族昌盛为荣;族有谱,以流芳百世为证。一个家族可能发展到枝大叶茂、瓜瓞绵绵,也可能散处四方、星罗棋布,但是有了族谱详细完备的记录,即使天涯海角,纵然代远宗长,同宗同族的血亲是隔不断的,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族谱基本的功能:祥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先、睦宗族、聚血亲、厚伦谊、严冒紊;存史、资治、教化。
族谱作为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对于历史学、文字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人口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司马迁曾说过“精神传承,超于生命”,作为后代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先祖们勤奋创业、奉献社会、热爱祖国的民族气魄。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寻根认祖是一种意义上的文化认同。而寻根问祖简单的途径便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
姓氏是人类共有的符号标识,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它是唯一能超越时空记载人们血脉传承的东西。今日之“宋”姓,大多可上溯至微子启,再由微子启上溯至尧舜,而华夏之根魂在炎黄二帝。这就是姓氏显示出神秘而又动人心弦的魅力,它像一条时光隧道穿透悠悠历史黑幕,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根本”。
宋氏,是中国古老而又辉煌的姓氏之一,拥有3100多年的历史。“天下宋氏源于商,西河之地是郡望。”正可谓:“宋姓根源在商丘,氏族繁衍五大洲;宗脉百世多贤哲,祖德无量万古流!”
我始迁祖自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随官府迁来,定居峄城区(原峄县)大明官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过去因国运多变,长久未亲,宗族不联,没有形成正式谱系。古人云:“国史不写就会亡国,家谱不修就会忘本。”现世纪变换宋姓繁荣,文明礼仪之风日益昌盛,盛世修谱时不我待!自明以来,即有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之约定。根据我族目前现状,拟定以“光前裕后,整肃族容;培根敬祖,凝聚族情;厘清世系,和谐文明;增进互信,深化沟通;挖掘文化,祖德传承;融心共进,家国昌荣”为宗旨,继承和发扬祖德祖风,以彰世系之厚,有章可循、有籍可考,致世系不乱,长幼有序,不致口误,数典而不敢忘祖,堂堂正正屹立于民族之林,上慰先祖之灵,下启后世之功,弗敢撰也,是为序。
大明官庄宋氏族谱编撰委员会
2011年7月26日
山东枣庄傅氏
傅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0多万,增长了约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5%。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 远古时期的黄帝有个裔孙,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于傅邑(今山西平陆),还建立了古傅国。在大由的一部分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是古早的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源流二
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说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傅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说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傅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后金马村的蒯姓
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后金马村,位于薛城区东南部,周营镇西部,北及西北部与沙沟镇庙庄、隋河村接壤,南部及西南部与本镇前金马村接壤,东部与本镇大、小巩湖村、胡庄村接壤。由原来的后金马、中金马、北李庄、刘庄四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村委会设在中金马自然村的兰薛线公路南。本村现有人口2000左右,耕地近2700亩,村内人口姓氏主要有孟、王、李、张、袁、赵、刘、孙、蒯、徐等。经济主要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兼及小手工业、小商业,无工业项目。
中文名后金马
地理位置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 耕地面积近2700亩 经济发展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很早的时候,后金马与中金马、前金马为一个大的自然村――金马驹村,慢慢地,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渐分为前金马,中金马,后金马三个行政村。近几年,开始了一轮新的乡镇合并,村村合并后才出现了现在的行政村建制。
本村交通便利,村中有兰薛公路过境,京沪高速铁路及枣临高速公路呈十字交叉状穿村而过,各自然村之间有便利的水泥路连接,通往枣庄、薛城、峄城、台儿庄、微山、徐州的汽车在此经过且有站点。村民民风淳朴、善良、勤劳、乐观。
相传,很早的时候村里有一大户人家,雇一长工,早起时发现打满缸得水常常不见了,夜间又没有人喝,就是喝水也不会喝的这么多啊,于是,这晚把水缸里的水打满后埋伏了起来,五更天时,发现一匹黄色的金马来到了缸边,伸头喝水,一会就把水缸里的水喝完了,长工既好奇又生气,拿起棍子就去打马,那马撒腿就跑,长工去追,哪里还追的上,出村直奔东南而去,据说,在一个地方撒了泡尿,后来就叫三汪村,然后又继续跑啊跑,累了又大便一次,就是后来的粪堆村,此二村至今还有,再后来就不知去向。金马村的这户人家后来就开始败了,直到现在此村依然不很富裕。可能跟打跑金马马有关吧。
本村的手工业主要有赵姓、袁姓的铁匠、蒯姓、孟姓的木匠比较出名,另外,原金马驹村张姓的高粱秸编席子的工艺较为出名,此手艺来源于沙沟镇黎虚村张姓,相传,清朝初期,张正信(编席创始人)三弟兄在劳动之余,对高粱秸秆进行了创造性编织,俗称“劈篾子、打席”。制作工序为,将秫秸剥掉叶,然后将其秆一劈两半或四半,用水潮湿后,进行碾压、用刀具刮掉穰,即可编织成品。康熙年间,张姓同族兄弟带着这一手艺移居到安徽淮南、江苏徐州及周营镇金马驹村。该村当时是一个驿站,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在此留宿,床上铺的就是张姓村民编织的花席(红、白高粱篾合编)直呼其好。此一古老的民间工艺现已成为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山东省非物资文化遗产。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孙氏宗祠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于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北侧,顺山势定址,选孙氏始祖旧地,取意于牛山命脉运系。据孙氏宗祠内现存碑刻《建修祠堂记》载:“……我家有任大夫之职者,有罗将军之封者,则庙宜准大夫制。但古礼难复,今宜立庙五楹;自始祖至五世祖合祭中龛,六世祖至九世祖则分昭穆焉哉。”当时征地共九亩二分五厘六(包括庙前广场),现今孙氏宗祠落成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并立碑记,存于祠内。该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实占地2048平方米(横宽32米,深长64米);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记事堂、英烈堂共17间主要建筑。全部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楹柱间柜,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该祠门前十米处立有高大影壁。附有上马石、旗杆座等遗存。大门为三大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两侧门联为:“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门前有一对石狮拱卫。
进得大门即为前院,中为享堂,飞檐斗拱,中悬匾额楷书“恪遵世德”,下题“乾隆四十三年峄县令张玉树赠”。楹联题曰“周宗盟异性为后,我先君新于兹”,说明了牛山孙氏为商周时期周宗室后裔,始祖孙泗新迁来此地。前院东西各有碑廊。东北一碑为牛山孙氏始祖(泗祖)碑,题额:“源远流长”;碑联为:“始徒自曲沃历数百年族光代显,爰居据古鄫藩裔累兴本固枝荣”,说明牛山孙氏祖自山西曲沃县迁徒来峄地,繁衍发展历数百年,向南依次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等。
西侧碑廊,首卧碑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修祠堂记”记载了扩建现规模祠堂的过程。依次是新立五世七支祖碑及各分支祖碑。
穿过巷堂进入后院,即为后大殿,门匾楷书“德垂?祀”四个大字,楹联题为:“彝训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两地箕裘绵百代;明禋合九世序东西阶之爵贤齿一堂俎豆焕千秋”;说明这里供奉牛山孙氏祖南北分居(峄县、宿州)等族人共立庙堂祭祀先人的宗旨。大殿正中神龛供奉孙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牌位,两侧依次排列各支祖牌位。龛上方高悬“先祖是皇”匾额,楹联为:“由永乐迄今五百年故宅犹存,当仰恩显祖显考所垂矩矱;自平阳迁峄十七世新祠始建,愿此后群昭群穆勿替蒸尝。”说明了孙氏祖由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地区迁来峄地近500年,已传人十七世,修建了现规模新祠。
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西配房北首连接箭楼附设。东配房三间为“英列堂”,记载牛山孙氏历代先贤功绩;西配房为“记事堂”,记载牛山孙氏历史沿革情况及族规、家训等。
孙氏宗祠前后院内各有两株繁茂的银杏树,当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均在500余年。
据相关资料记载,牛山孙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次创修族谱时重修为庙,清道光为二十三年(1843年)四修族谱后新建规模祠堂。解放后现规模祠堂作为周营镇粮所,后大殿于1952年遭水灾后墙垮塌,由镇政府出资用厚砖复修如旧。在1990年七修族谱时对大门楼顶进行了整个翻修,对全部院墙进行了修补,对大殿东西配房及巷堂房顶的漏雨处进行了修整。至2005年4月,孙氏族集资翻修了祠堂所有房顶、各室内椽梁结构,原样未变,风貌依旧。
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形式、风格、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宝贵的实物遗存。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一带。先祖从山东藤县迁峄县南于村、张范村。辈字:焕德培来世修学继昌祥文明全恒胜召现庆永光。郭建军的次子郭焕银的后人,现居江苏省邳州市岔河镇良壁村
山东枣庄滕州张氏族谱
张氏家族在我国分布广,人口众多,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一九九四年之统计,张氏人众排在大姓中之三位。张道陵一族按其《古滕张氏族谱》及清·光绪《丰县志·张道陵传》记载:“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张良)八世孙。”由此可见,张道陵一族出自姬姓。据《张良传》介绍:张良原为姬公子,其祖父、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之后,张良尚年少未仕,便倾其家财结交刺客,图谋为韩国报仇复辟。当秦始皇东巡时,他雇用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因误掷中副车而未果,遂逃匿于下邳,改姓名为张良,隐居避祸。秦末农民起义后,归随刘邦平楚灭秦。西汉之后,朝政日趋稳固,外患摒除,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诸多王臣被诛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势态日益彰显,能够洞察玄机的张良便退出朝政,远走他乡,隐居于微山湖畔修身养性,死后葬于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上,现有留侯墓可证,其后世子孙便在滕州、兖州一带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山东滕州段氏家族
元朝末年,惠宗(妥欢铁睦尔)顺帝于至顺四年即皇帝位。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恢复科举取士制度,选拔进士78人,山西段日新(字裕德)进士,(据光绪年间《滕县志》和《滕县乡士志》载:至正五年段日新奉旨“正装出发离晋阳,风尘仆仆过太行”),赴滕州任滕州牧。滕州时辖滕县、沛县、邹县和陶阳镇,属山东西路。元朝末年,天灾人祸,黄河决口,饥疫使民众死亡过半。至正七年,滕州、济宁、徐州等农民起义反抗元朝统治,义兵万户王信据滕抗元。滕州牧日新公,退隐旧隶使相乡洋汶社小吴村(即今大坞镇小坞村)。
段氏籍滕六百年来,后世子孙繁衍生息,枝叶茂盛,聚居小坞村、岗子村者千余家,四千余人。继承祖上勤劳美德,发扬耕读家风,“象笏家声延善国,酉阳世泽著蕃乡”。誉满遐迩,曰:大坞张小坞段者莫不仰慕,其书香一脉多老师宿儒,学问渊博。明清之际,考选其才高学博之士慎重。段克佑、段允讷父子六秀才相继名列县案首,榜案首,名振滕州。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二月十三日,段维礼受封山东临清州直隶州武城县训导衔。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十三日,段光受封按察司照磨衔。
段氏子孙因学业、生存、升迁、调遣等大量迁徙,星罗棋布,覆盖滕州本土与周边数十县市,其足迹遍及济宁、金乡、鱼台、沛县、丰县、徐州、微山、铜山、肖县、枣庄、山亭、城前、邹县、兖州等地区,上述县市皆为小坞段氏后裔。木本水源,迁徙分布大致如下:1735年七世朋祖系下十三世念省公迁山亭段庄,如今有数百人定居;1680年七世花祖系下十一世可升祖迁山亭善固,子四贞、瑞、秀、祥,祥公迁丁家堂,次子作霖庠生,四子凌万武庠生;七世景先祖系下十二世士光公,于1715年迁赵坡;十五世平信公迁滕城,如今聚居百余家,三百余人;七世文进祖系下十一世可立公,于1682年迁兖州,其子垣迁微山县后屯;七世世雄祖系下十三世述九公,于1735年迁西岗段庄,今二百余家,五百余人;七世彪祖系下八世瑛公,于1605年迁居牟庄;十五世孝先公,次子清鉴咸丰辛酉科拔贡,今居牟庄百余家,三百余人;七世清祖系下十二世得智公,于1710年迁邹县城南,又迁龙山杨家庄,其次子君臣公自杨家庄迁郝楼又迁立里,如今二百余家,七百余人。未述及者,不一而足。
段氏后裔定居异地者甚多,由于代远年湮,加之通讯落后,文化匮乏,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不能及时认姓归宗,悲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后世子孙应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嘉言善行,明孝敬,厚人伦,美风俗,追源正本,光前欲后,共兴敦睦之义,岂不懿哉!
山东滕州七次续谱修谱。及部分趙氏族谱资料
2017年5月21日在山东滕州赵氏族谱文化交流活动。部分宗亲并和赵忠来会长合影留念
【寻根问祖】山东省滕州市,王氏族谱19世
山东省滕州市,王氏族谱19世,文,士,承,志,肇,开,〈鸿,25世〉,昌,光,晋,名,大,贻,庆,延,长,德,建,恒,繁,裕,厚,绍,康,宗,恩,景,贤,永,传,瑞,祥。
山东滕州段氏历次修谱简况
山东滕州市,“古滕段氏”一支,始祖段日新,字浴德,山西晋城人士,据《滕县志》载,元至正五年(公元一三四五年),始祖“正装出发离晋阳,风尘仆仆过太行”,奉旨赴滕州任知州。时滕州辖滕县、沛县、邹县和陶阳镇。适逢天灾黄泛、饥疫瘟疫,民不聊生。浴德公为政清廉,心系于民,体察民情,赈灾抚慰,受万民爱戴。后官毕退居林下,淡然自得,卜小坞而居(今滕州西部大坞镇小坞村)。近七百年来,古滕段氏族人,尊承祖训,弘扬家风,辛勤耕读,艰苦创业,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今传二十七世,裔胄遍及海内外,堪称望族,在古滕大地,谈及小坞段者无人不晓。
论及谱牒家乘,可谓昭穆有序,世系清晰。先前,先祖们多以刻石记世,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七世祖景先公倡导族众三十七人成立林社,同心协力,以石为据,追本清源,树碑立传,系统刻石记世,此为一修谱。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九世祖邦池公率族二十余人,命工刻石,再续前志。岁月流逝,风雨侵蚀,初刻碑碣,多有残缺。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六六年),十三世祖廷六公,以碑刻为据,二十年如一日,草创欧阳式族谱一册,欲付诸剞劂,而有志未逮。清乾隆五十年(公元一七八五年),十三世祖淇公、淓公、淅公,继承廷六公遣志,竭力续修,终付梓成谱,称曰二修谱。
史料发现,先祖们对早期修谱的排序,没有严格的定位。他们把石刻阶段的多次修谱统称为一修谱,将人工缮抄阶段的多次修谱统称为二修谱。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先辈,他们能把我族的史料延续下来,保存至今,足已是功德无量,泽被后世的勋业壮举。
清道光四年(公元一八二四年)临清州(直隶州)武城县训导十五世祖维礼公,虽年逾古稀,毅然率众族人续修族谱,数月告竣。此为三修谱。该谱一次系统地推出段氏行辈十个字。从十八世起为克、允、正、成、修;本、培、存、贻、德。同时阖族公拟了族规族训《箴族卮言》。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续修。
清道光甲申年后,谱之非修近百年矣,前登谱族人无一在世,续修之举,迫在眉睫,十八世祖克佑公、克树公、克襄公、克玮公等,承先志、启后昆,於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至民国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设局于家祠,理世系、增丁众,创立了一个总世系图和九个支世系图。增续辈分十个字“传、家、贵、自、立;世、泽、衍、宗、长。”历经五年,尝尽了艰辛,编续了一套十卷谱。此为四修谱。这是一次关键的续修。
小坞村东南、依村是段氏祖林,面积近百亩,苍松翠柏、峥嵘葳蕤,既是树林,亦是碑林,好不壮观。在林的西北角,有一排护林房,顾有“焦”姓人家为段氏护林。寓意为断(段)了用胶(焦)粘住才能兴旺。即断不离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大跃进期间,搞一平二调,把段氏祖林的几千棵树木砍伐一空,无偿地调走。一九六一年国家纠正错误,落实政策,兑现给段氏树木款近万元。经众族人商定用这笔款修缮家祠,绿化祖林,续修族谱。由允杲公、允增公、正福公、正范公、成为公具体组织实施,主修成为公。历时两年,十二卷谱告成。增续辈分十五字:“位、崇、庆、祥、远;裕、厚、兴、宏、纲;永、茂、明、昭、义。”此为五修谱。
一九九二年,小坞村有族人想续支谱,后经众族人建议改为续修族谱。主事克淼公、主编成为公。此为六修谱。增续辈分五字:“瑞、希、振、显、昌”。因诸多原因,此次修谱规模较小,范围较窄。
二〇〇六年孟夏,重立一世祖日新公墓碑,再次激起广大族人敬宗睦祖之志。各地族人异口同声,请再续族谱。经家族联谊会商议决定。召开各地族人代表会议,组织七次修谱。顾问:克淼、玉连、巨法、正镇、正箴、元忠。编委会主任:正涌,副主任:成泾、修桂。主编:修典,副主编:成秘。此次修谱,经过考察论证,增续七世祖彪公后人微山县启龙、启凤两支。增续七世祖景智公后人,济宁市长沟镇钱海村建济公一支。
在内容上,此次修谱打破了以往的旧规,女孩子也续入族谱,同为段氏之后。增添了奉献篇和劝学篇,凡对家族有较大贡献者和学业有成者,不论性别,皆可登册入榜。
关于续修辈分问题,鉴于六修谱已续至五十七世,现已用到二十七世,尚有三十个辈分待用,数百年当无可虑,故本次修谱不再增续辈分。
经过两年的艰辛拼搏,七修谱告成,于二〇〇八年五月十八日在小坞村祖林隆重颁谱。
为了使《古滕段氏族谱》得以很好的保存,现已把四修谱复制件、五修谱、七修谱各一套,存于上海图书馆和滕州市图书馆。
滕州《满氏族谱》中一句话的解释
“珩璜协笵,肇宣儆弋之劳;沼沚扬辉,允佐焚膏之绩。”此句出自滕州《满氏族谱》中一位封君的敕命中。
此为骈偶句。上句出自《《国风·郑风·女曰鸡鸣》,下句出自《国风·召南·采蘩》。
上句的难懂处在于“珩璜”与“儆弋”。“珩璜”即杂佩之两种。《诗·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赠之”
毛 传:“杂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类。” 陆德明 释文:“珩音衡,佩上玉也;璜音黄,半璧曰璜。”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珩璜节步,藻火文衣。” 宋 苏辙
《西掖告词·曾祖母李氏燕国》:“珩璜之节,动必以时。
而“儆弋”的“弋”字自然也出自《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即射猎,古代男子的职守之一。朱熹《诗集传》:“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言女曰鸡鸣以警其夫,而士曰昧旦,则不止于鸡鸣矣。妇人又语其夫曰:若是则子可以起而视夜之如何,意者明星已出烂然,则当翱翔而往,弋取凫雁而归矣。其相与警戒之言如此,则不当于宴昵之私,可知矣!”“射者,男子之事;而中馈,妇人之职。故妇谓其夫:既得凫雁以归,则我当为子和其滋味之所宜,以之饮酒相乐期于偕老,而琴瑟之在御者,亦莫不安静而和好。其和乐而不淫,可见矣。”“妇又语其夫曰:我苟知子之所致而来及所亲爱者,则当解此杂佩以送遗报答之。盖不惟治其门内之职,又欲其君子亲贤友善结其欢心,而无所爱於服饰之玩也。”
由此可知上句是褒扬满氏封君像《《国风·郑风·女曰鸡鸣》的那位贤惠的妻子一样,有儆戒丈夫辛勤劳作的功劳。
下句“沼沚”句出自《国风·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沼即沼泽;沚(zhǐ):《说文》:“小渚曰沚。”即水中小块陆地。采蘩的目的,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所以这里是赞美满氏封君尽职于夫人之事。而“焚膏”即焚膏继晷,也就是夜以继日的意思。这里暗用的是《国风·召南·采蘩》的句意:“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夙夜在公”,即从早到晚,勤于公务。这里是褒扬满氏封君有协助丈夫勤于公务的劳绩。
意译:满氏封君有珩璜良玉一样的美好风范,当初她曾儆戒夫君尽心于职守;满氏封君也履行自己的职守,像*族夫人于沼沚中采蘩,有协助夫君勤于公务的劳绩。
山东滕州冯家村:冯氏家族族谱序录
寻根祭祖,为您整理山东滕州冯家村冯氏家族族谱序录。冯姓,在百家姓中排名九,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令人侧目。冯姓在全国总人口有800多万,追溯其根源冯姓是典型的*族后裔,血统显赫。
据史载,吾始祖于大明洪武二年,自山西省洪洞县鸹窝移迁至滕州(原滕县)东北方刁庄村,建家园、立门庭,地处北临荆河涓涓、南濒郭流潺潺,后以吾氏兴建三官庙于本西首,树碑碣立集市,四方广聚,经济繁荣,物阜岁稔,景象盎然,族人安居乐业,勤耕辍读,诗礼传家,继而昌焉迨崇。祯元年人丁繁衍如簇,鉴于析居,外迁者与日俱增。约六世祖,于刁庄村迁居夹河滩王家堂,后以吾氏改为冯家村延今末变矣,乃城西涟水城里冯姓多于冯家村迁出之。
祖茔后有八冢皆莫详名讳,惟明堂西南两冢,东文泮公乃东支之祖也,西文秀公乃西支之祖也。文泮公生一子讳怀祥,孙玮,曾孙二人,长守仁,次守信。文秀公昆仲七人,长兄乏子无后,葬在本村东北坡,次兄被满兵诱去,三兄逃于南宿县,四兄长少亡,葬在申家涯,五兄系天传,六高祖葬在蔡村河口路南,七弟系天祥之高祖,葬在中间前茔公居六生一子讳怀礼,孙三人,长瑞、次宣、三海,耳瑞无出,宣生四子,长守智(嗣瑞为长),次守身、三守功、四守真,海生五子,长守让(嗣瑞为次)、次守乾、三守臣、四守润、五守寅也,继而子孙孙,繁衍生息,承前启后,先人屡建家业,虽未遂尚勒石以记,此为吾后裔之幸也。迄今政通人和,百发俱兴,同族共商,倡建后土,创立谱牒,责无旁贷矣。有十六世孙集平、集延跪绿胜碣断碑,还远访近询,全族渴力相助,历二年之久,片纸为册,使之世系分明,房支井然。木有本、水有源,与兹树谱碑、置灵堂,于共仰,虽仅于本村冯氏之畴,且为后世志士仁人缮续家第奠如磐坚之基,耶并将世系图铭镌碑后,籍以昭穆祖德,赖昊天赐,善冯门之福,荫俾家道昌,盛源远流长,余不扬鄙陋朽村述文记之。
淄博飞越族谱印刷厂正规、专业的印刷家谱、印刷族谱、印刷宣纸家谱、家谱族谱制作厂家
业务覆盖:滨州、莱芜、东营、泰安、临沂及济南印刷家谱、淄博印刷族谱等地区的族谱家谱制作印刷服务